闹心·关心·担心——各方热议“账号十条”
热点新闻:
新华网北京2月4日电(记者朱基钗、方日金)2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规定共十条,对公众上网注册或使用的账号名称(包括头像和简介等注册信息)进行规范,明确规定网上昵称的“九不准”。
为什么要规范网上昵称?网上昵称由谁规范?怎么规范?规范昵称是否意味着全网实名?对网友关心的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闹心:小小昵称乱象多
假冒党政机关误导公众,如“中纪委巡视组”;假冒媒体发布虚假新闻,如“人民曰报”;假冒名人包括外国元首,如“普京”、“奥巴马”;名称和头像包含淫秽色情内容,甚至公然招嫖;在简介中传播暴恐、聚赌、涉毒等违法信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用户账号数量巨大,账号乱象日益突出。
“我们出台这项规定的出发点是保障广大网民的权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移动网络管理局负责人徐丰表示,账号乱象已成社会公害,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广大网民深恶痛绝,整治账号乱象迫在眉睫。
对于这些令人“闹心”的账号乱象出现的原因,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政法学院副院长王四新认为,早期互联网发展是支持完全匿名的,一开始就形成了账号名称“想用什么就用什么,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局面。一些互联网企业为了吸引用户,同时考虑其管理成本,往往注册流程太过简单,对用户信息的审核也比较宽松。
王四新表示,除了有些网友出于“博人眼球”的目的起一些哗众取宠甚至违法违规的昵称,也有一些人通过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和审查漏洞,谋取一些不正当利益。“例如,微博刚刚兴起时,很多社会名人的名字都被抢注。还有人冒用相关机构或公众媒体,套用其口气,模仿其内容,发布虚假信息,骗取大量粉丝,以达到其商业或某些政治目的。”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中心主任李欲晓说:“我国网络井喷式发展的同时,许多规则没有建立起来。网信办出台账号十条,规范管理账号乱象,不仅有利于网络空间的长远发展,更能保护广大网民的个体利益。”
集成阅读:
- [02-04]安徽省将建空气质量预警系统
- [02-04]安徽13岁男孩偷偷跟随打工母亲 走丢一个多月
- [02-04]安徽灵璧籍战士武汉街头狂追劫匪 失主付酬被拒
- [02-04]安徽两男子有偿为居民改电表被刑拘
- [02-04]蟊贼火车上盗窃难下车 缩身躲座椅下被抓
- [02-04]合肥8个白领钻软件空子 连吃半月“霸王餐”
- [02-05]闹心·关心·担心——各方热议“账号十条”
- [02-05]最高法:微博、网上聊天记录可作民事案件证据
- [02-05]柳传志之女柳青任滴滴总裁 曾任公司首席运营官
- [02-05]河北1村支书自掏220万给全村发年货 已连续发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