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安徽学子获剑桥大学录取 记者对话朱清时
热点新闻:
教改班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朱清时明确告诉记者:教改实验班到校44人,3个人先后退学。 41人中29人现在已拿到毕业证书,另有12人将延期毕业。对于这12人,朱清时特别保护并关心,他不满部分媒体对这些学生的穷追不舍。“因为我们实行弹性学制,一方面要学分修够,另一方面毕业论文必须做好且答辩通过。”朱清时说,延迟毕业的学生中也有很优秀的。
他甚至以亲身经历勉励所有人:“我自己大学毕业分到青海当一个铸工,是全班同学中分得最差的。人生很长,一时的境遇并不说明什么,而且有时不顺反可以学到更多。”记者请他说出新年愿望,老人家想了片刻,回应:“希望教改班同学‘一个人都不能少’。”
-教改
南科大是朵倔强的创新之花
坚持走完第一个五年后,朱清时认为,南科大风雨的五年和毕业生的“成绩单”,“说明教改并不难,中国创新氛围也不足。”
好的老师、高的师生比、行政权力不干预——这三点被朱清时认为是一流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条件。道理很简单,为何难做?“因为与过去长时间的做法相悖。”
“其实这三点大家不陌生,我们怀念的西南联大就是这样做的。”朱清时说,“南科大这五年办学清楚地显示了教育最重要的规律,只要做到以上三点,即便不顺、也有不足,但成效还是很快就出来了。”他说。
朱清时坦言,南科大刚成立时,关于管理队伍、教师人才、教学大纲等的抨击并不“友好”,“新生儿头几年当然还不健全,这样的氛围不利于创新。”
“中国的创新文化氛围不足,这是大家在试图回答钱学森之问时往往忽视的方面。”朱清时对创新的定义是:做对社会有好处的、而别人没做的事,就是创新。
“美国2012年刚成立了一所大学,叫密涅瓦大学,现在有一篇媒体文章称它为‘藏在美国大学里的南科大’。”朱清时将打印好的几份材料递给记者。这所大学的申请与录取无需提供SAT成绩,而是自行设计测试学生能力的考题;辩论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老师可充分评估每个学生的互动反应,学生可得到老师指导。“美国社会对这所与传统大学的做法完全不同的新大学都乐见其成,觉得有新意、应尝试。这件事值得我们深思。朱清时说,创新文化氛围不足会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因为“创新的花朵刚出来时很容易被扼杀,这五年南科大好不容易存活了,是倔强的一朵花。可能有比南科大更好的花,但遗憾没有存活下来”。
集成阅读:
- [02-26]池州渔民误捕中华鲟 放归大自然
- [02-26]两岁重病患儿被堵芜湖长江大桥 交警辟绿色通道
- [02-26]房产没能过户 一对小夫妻婚礼当天分手
- [02-26]春节期间“意外”多 淮北高速交警救助忙
- [02-26]舅舅地下埋42万 外甥悄悄给挖走
- [02-26]疑儿非亲生 男子杀死弟弟和亲生子
- [02-26]六部门出台规定 加强互联网危险物品信息管理
- [02-26]“抢红包”是一种病?成瘾需一周时间“自愈”
- [02-26]贵州一贫困县100%报销合规医疗费用 白血病也报
- [02-26]湖北十堰市人社局局长因搬回超标办公室被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