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经开区发掘百座战国至两汉墓葬 墓主身份尊贵
热点新闻:
"军官"墓葬内丰富的陪葬品
精美的漆盒
造型唯美的侍女俑
铜戈
精美的漆器、大小不同纹饰各异的铜镜、代表身份剑戈……新年伊始,记者从省考古所获悉,六安经开区三基建项目的考古抢救性发掘已基本完成,总共发掘数百座从战国到明清的古代墓葬群,惊人的数量和密集程度在我省尚属首次。这其中,有一个墓葬最特别,里面不仅出土各种精美的漆器和代表身份的剑戈等兵器,还出土了一百多个木俑。考古人员根据墓葬的规模、结构和丰富的随葬品判断,这些被尘封了上千年的木俑,其墓主应该是一位身份尊贵的“军官”。
三工地抢救性发掘数百座古墓葬
2007年,随着双墩六安王刘庆墓的重见天日,激发了人们对六安古文化研究的兴趣,实际上,就在六安王陵区以北不远处的六安经济开发区,还有一大片汉代墓葬群与其遥遥对望,其规模与数量惊人。
省考古所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次抢救性发掘共涉及三个项目用地,从去年3月开始到年底。共抢救性发掘墓葬数百座,其中绝大多数是战国至两汉时期墓葬,这个墓葬群的规模与数量在安徽可以说仅此一地。“而且这些墓葬均为土坑木椁墓,木质葬具均已腐朽,根据残存板灰痕迹推断多为一椁或单棺。”省考古所董哲介绍说,汉代人多有“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念,认为墓葬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因此墓中的随葬品以陶质明器为主,类型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鼎、豆、壶、钫、杯、罐及灶、屋、圈等,铜器则以铜镜、兵器为主,并有铜钱,青铜容器较少。
数百面精美铜镜,诉说汉代葬俗葬制
汉代是古代铜镜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在这数百座战国到两汉时期的古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的铜镜。“最大的直径超过20厘米,小的3厘米、5厘米的很多,有几百个。铜镜是汉墓里常见的陪葬品。”董哲说,虽然这些铜镜看起来区别不大,但不同的纹饰和大小分别代表着墓主不同的身份和级别。
在这些墓葬中,考古工作者见到了陶剑、铜剑,还有铁剑。“现代社会,兵器能表明身份、职业等个人信息,那时候,有剑不一定就是武士,因为汉代男子佩剑很平常。发现佩剑只能说明墓主是男士而已。”
那怎么看得出是普通百姓还是行伍之人呢?董哲说,“主要还是看陪葬品中有没有戈、矛等武器。这一次发掘的武器数量其实不多,说明大部分是普通百姓。”
集成阅读:
- [02-26]池州渔民误捕中华鲟 放归大自然
- [02-26]两岁重病患儿被堵芜湖长江大桥 交警辟绿色通道
- [02-26]房产没能过户 一对小夫妻婚礼当天分手
- [02-26]春节期间“意外”多 淮北高速交警救助忙
- [02-26]舅舅地下埋42万 外甥悄悄给挖走
- [02-26]疑儿非亲生 男子杀死弟弟和亲生子
- [02-26]六部门出台规定 加强互联网危险物品信息管理
- [02-26]“抢红包”是一种病?成瘾需一周时间“自愈”
- [02-26]贵州一贫困县100%报销合规医疗费用 白血病也报
- [02-26]湖北十堰市人社局局长因搬回超标办公室被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