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赛目的
大赛以“增强现实创新教学模式、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为主题,旨在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对增强现实技术的认识,为培养现代职业技术人才打造一流教师队伍,经研究决定举办首届“REALMAX”杯职业院校AR信息化教学创新大赛。
二、大赛组织机构
主办: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仿真技术专业委员会
安徽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专家组
承办: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塔普翊海(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三、竞赛组委会
竞赛组委会作为大赛最高决策机构,组委会委员由主办方、竞赛专家组、竞赛秘书处、各级参赛院校及其它相关机构的代表组成。竞赛秘书处设在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负责竞赛的组织管理和沟通工作。大赛报名、培训通知全部由大赛官网、官方微信统一发布。
四、参赛办法及要求
1、初赛采用邀请形式。按照职业院校19个专业大类,邀请在国家级、省级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老师、或在专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老师,精选出30支具有示范性、执行力、传播力的参赛团队。
2、入围现场决赛的参赛教师名单,将在初评后由大赛组委会公布。
3、各赛项均可以个人(在职教师)或教学团队的名义报名;以教学团队名义报名的,成员不超过3人,主讲人为第一完成人。
4、参赛作品应为原创,资料引用应注明出处。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和纠纷,责任由参赛者承担。经参赛者同意,大赛组委会统一组织对大赛成果的公益性共享。
五、大赛流程
大赛共分为大赛启动、AR集训、网络卡位赛和总冠军之战四个阶段。
(一)大赛启动仪式(3月17日)
在鸠江区AR应用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举办大赛启动仪式及培训会,参赛选手全部参加。发布赛项规则,进行样本示范,对AR技术进行培训。此外,塔普按照专业大类与教学团队建立对接,做好后续工作。
(二)AR集训(3月18日-5月14日)
参赛团队与塔普(技术支持方)共同完成AR资源的脚本设计、DEMO制作。参赛团队根据AR资源完成教学设计,并在大赛指定服务方拍摄参赛视频,并提交到大赛组委会。
(三)网络卡位赛(5月15日—6月10日)
卡位赛不需要现场比赛,参赛老师只需要提交8分钟的教学设计视频即可。卡位赛成绩由专家评委分和团队人气分两部分组成,总成绩前10名进入到总决赛。
初赛成绩=70%*专家评委分+30%*团队人气分
1.专家评委分:专家评委按照评分标准对视频进行评审打分。
2.团队人气分:组委会将视频发布到大赛官网和公众号,开展网络投票,网络人气投票结果将按比例计入到初赛成绩中。
第1名 100分,第二名95分,第三名90
第4名85分,第5名84分,后续按排名递减1分。
(四)总冠军之战(6月24日)
总冠军之战与“2018中国AR与产教融合峰会”同期开展。比赛现场通过“自选命题”、“规定命题”、“终极PK”形式,决出本次大赛的总冠军、亚军、季军。
现场颁奖并发放奖金。
六、竞赛方式
1、AR信息化教学创新大赛网络卡位赛
参赛团队需以专业学科的一门课程为单位,总结教学过程的难点和痛点,将增强现实技术运用到一个教学点上,来论证信息化教学的创新性及创新成果。初赛阶段参赛团队录制不超过8分钟的视频,由主讲人讲解AR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成效、AR教学资源demo演示。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对提交的视频和相关材料进行初评。
初赛提交资料包括:教案、脚本、AR教学资源demo、不超过8分钟的视频。
1.1 提交的教案和脚本格式:PPT、Word、PDF;
1.2 提交的教学资源Demo,如果是三维模型模型中包含动画,请提供格式为:fbx、max、mb任意选一即可,如果三位模型中不含动画,请提供格式为:obj、max、mb任意选一即可,三维模型或者场景总面数不超过30万个三角面;
1.3 提交的视频格式为:Mp4,H24编码。
2、AR信息化教学创新大赛决赛
经初评公示入围决赛的作品,由参赛教师按约定顺序进行比赛,讲解教学设计并演示AR教学资源demo8分钟,答辩5分钟,换场3分钟。
七、奖项设置
(一)奖金
总决赛冠军1名,奖金50000;
总决赛亚军1名,奖金30000;
总决赛季军1名,奖金20000;
总决赛4-6名:奖金10000;
总决赛7-10名,奖金5000;
此外,30支初赛团队均将获得2000元奖教金;
(二)选手殊荣
1、推荐晋级决赛选手成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仿真技术专委会成员;
2、获奖选手成为AR教育课程顾问,联合技术方打造创新型AR课程;
八、大赛同期活动
2018中国AR与产教融合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