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2月10日电(李东标)“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是一年新春佳节,“年”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很多内涵,从过去的“贴春联、包饺子”,到如今的“集五福、吃素食”,年味的变迁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变化和观念的更迭,同时也折射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50后”李翠平:过年才能吃饺子
李翠平端起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露出了笑容。
“小时候,我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饺子,而且还是素菜馅的,大多数时候只能吃玉米面馍、喝稀饭,更别提能吃肉了,那绝对是奢侈。”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皖北农村的李翠平,经历过物资匮乏的时期,对于舌尖上的记忆更加刻骨铭心。在她眼中,过年与平时没什么区别,“没有新衣服穿,吃的东西也是稀松平常。”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们的物质条件逐渐改善。到了80年代后期,李翠平一家人的生活有了起色,过年对她而言,意味着“大件”物品的齐备。“家里有了闲钱,过年时陆续添置了电视机、自行车、缝纫机、大床,别提多高兴了,再割点肉、买条鱼,这就是过年。”李翠平笑着说。
几年前,李翠平跟着儿子从皖北老家搬进了合肥的新家,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不仅顿顿可以吃肉,过年还年年买新衣,但让她最念念不忘的还是饺子。她说:“现在日子好了,不能忘了本,过年能吃饺子就已经很满足了。”
“80后”马明新:网购年货更便捷
生姜糖、红薯角、粉蒸肉、山粉圆子……在马明新的记忆中,过年总有许多难忘的美食。
今年33岁的马明新是土生土长的安徽安庆人,还未到农历小年,他就带着妻子早早地回到了老家。“按照老家习俗,腊月二十四以后,我们就开始过年了。如今过年越来越省事,以前买年货要到很远的县城采购,现在只要动动手指,年货就能送到家门口。”
今年春节,远在福建的弟弟也赶回来团聚,让他特别开心。除夕当天,和家人祭完祖,马明新一家人围在一起聊家常、吃团圆饭。“现在老家过年的仪式虽然简单,但是仍然保留了下来,年味比城里浓。”马明新说。
现如今,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变化,春节外出旅游渐受青睐。马明新也在盘算着明年春节换一种新过法。“我们兄弟俩商量着,准备明年春节去南方海滨城市度假,或者走出国门,到新马泰体验异国风情,过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90后”严会:吃素食过大年
春节期间,严会家的餐桌上,摆上了各式各样的水果。
车厘子、沙糖桔、橙子……在严会的春节食谱上,新鲜水果代替了以往餐桌上常见的大鱼大肉,健康过年成为春节新的打开方式。
在身居合肥的“90后”严会看来,过年不仅要吃得好,更要吃得健康。为此,她为自己制订了一份春节食谱——各式各样的水果和减肥保健品成为餐桌上的主角。“为了保持身材,我早晚都吃素。年夜饭也以素食为主,饭后大家喝茶聊天,一起唱唱歌。”
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扫一扫”“抖一抖”备受年轻人的追捧。严会身边有不少人都加入到“集五福”的行列中来,为春节增添了新乐趣;与此同时,微信红包也逐渐代替了压岁钱,“抢红包”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
与老一辈人追求过春节的仪式感不同,严会认为,过年是让人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契机,可以放下工作和烦恼,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