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桂林-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3 08/15 17:36:10
来源:新华网

重游桂林

字体:

  车行在通往老城区的大道上,一座座翠绿环抱的孤峰,如同春笋般骤然平地拔起,点缀在喧闹繁华的都市中。车中的我,不时地感到这山扑面而来,让人惊喜。这就是桂林!山立城中,城在山间,城和山结合得如此潇洒不羁,如此富有诗情画意。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桂林时的强烈感受。

  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匆匆来到向往已久的桂林。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我们一到达桂林就直奔象鼻山。象鼻山位于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是桂林的城市标识,唐宋以来便是游览胜地。我读过宋代诗人蓟北处士的《和水月洞韵》:“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想象中的水月洞紧靠江边,漓江水流贯其间,犹如水中浮月,而高大的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饮水,景致肯定极佳。或许是当时大旱的缘故,我们见到的却是“大象”似乎倦于河滩,“象鼻”难伸水中,往日威风凛凛的神采难寻踪迹。  

  这次去桂林比较休闲。来到象鼻山,远远望去,硕大的象鼻山宛如一只大象停立在漓江岸边,后半身跨在地面,前半身蹲在水中,正伸着长长的鼻子嬉戏着清澈的江水,栩栩如生。走近时,只见象鼻和象腿之间有一个半圆形的山洞,江水穿洞而过,半圆形的山洞倒映在水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如明月浮水,这才是诗人蓟北处士眼中的象鼻山盛景。眼前的美景,弥补了上次的遗憾,让我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夕阳西下,华灯初上,白天的鼎沸、尘嚣随着晚霞的升起而慢慢归于平静。华丽的夜幕徐徐拉开,桂林的山水、城市、园林被霓虹灯渲染得风情万种,颇为撩人。两江四湖(漓江、桃花江和木龙湖、桂湖、榕湖、杉湖)上灯光闪烁,游轮、彩船、画舫穿梭其间。朋友说,只有坐在游船上,才能静静感受这片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与艺术、科技三者相辅相成所带来的震撼,体会桂林水光一色、浑然天成的“倾城之夜”。我们坐上游船,渐行在碧波荡漾的江水之上,眼前一幅幅美丽的山水夜色图徐徐展开,让人目不暇接。岸边,古色古香的园林、高低错落的山峰以及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灯饰锦簇迷离,流光溢彩,展现着“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和谐景色。波光粼粼的江面,倒映着璀璨的灯火,犹如满天的繁星。形态各异而又风格独特的桥梁,在各种灯光的装扮下呈现出不同的风采,犹如彩虹镶嵌在江面之上,显得光彩夺目。随着轻舟不断穿行于各色桥梁之下,桥底的灯光与水光相互交融,好似一幅绝美的流动画卷。桥洞的壁上雕刻或绘制的精美壁画、石雕、书法以及一些古老神秘的雕花和文字,给夜色下的两江四湖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仿佛是在来回穿越远古与现实的历史长河。而我饶有兴趣的是,桂林人把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与现代的灯光技术结合起来,上演了一场别出心裁的水上渔火秀——鱼鹰捕鱼。荡漾的湖水间,红帆远影,闪闪烁烁的船筏渔火在夜幕中半明半昧,几十艘渔船竹筏一字排开,身穿蓑衣的渔夫喊着号子,随着高高扬起的竹竿拍打水面,敏捷的鱼鹰立即钻入水中,不一会儿便叼着活鱼露出水面,渔夫不紧不慢地把鱼收入囊中……

  迎着拂面的微风,站在船尾的甲板上,眼前的美景唤起我第一次夜游桂林的情景。两江四湖是桂林市政府为实现南宋诗人刘克庄咏叹桂林“千山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梦想,而开发的一个水上旅游项目。我们坐在船上,沿途的树林、建筑物以及附近的山头都打有灯光,五光十色,把桂林城的夜晚装扮得熠熠生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桂林人巧妙地设计了用水闸坝来控制江湖水位的落差,将游船抬高或降低到与湖水持平时再行驶。那时,全国不少城市的夜景基本上是靠五彩斑斓的灯光堆砌而成,缺少创意与实用性,没有像桂林这样打通环城水系,把桥、洞、塔、景区像珍珠一般串在一起,形成震撼人心的夜景,桂林是中国城市水系改造工程的典范之一。

  水是桂林的灵魂。这次重游桂林,最大的心愿就是游览漓江,了却上次留下的遗憾。  

  漓江是桂林的血脉,阳朔是漓江的精髓。漓江的水清澈见底,仿佛是一块洁净无瑕的翡翠,静静地躺在那里,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江面上倒映的景致,几分朦胧,几分清晰。这次时间宽裕,我们从阳朔坐船游览漓江,置身其中,细细地品味着漓江的美。船尾荡出的道道水纹,我才意识到游船已经行驶了。两岸的群峰不断后移,形成两道夹江舒展的天然翠屏,一座山高,一座山低,峰峰相连,形态万千。近处的山苍翠,远处的山缥缈,好像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一山有一山的姿态,有的岿然挺立、有的温文尔雅、有的奔放巍峨、有的端庄玲珑,似人状物,像人、像马、像骆驼、像笔架……每一处景致,都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画,让人眼花缭乱,浮想联翩,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是江水赋予山的灵性、意境和生命,把游客带进如幻似梦的童话世界。游客纷纷拿出手机、相机,记录着对美的发现、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升华,陶醉在漓江的美景之中。

  当地人说,乘船欣赏漓江风光,远没有站在相公山顶的视觉那么震撼。相公山是阳朔唯一可以爬上山顶、尽览漓江风光的一座山,也是观赏漓江美景的最佳去处。人在江中游,总觉得有些局限,所以很多游客喜欢从高处饱览漓江山水的全貌。

  相公山本身就是一处绝美的风景,远观其景,山体酷似古时束发高冠的相公官人,因而得名。可是,不久前我扭伤了脚,能爬得上去吗?我的心在打鼓。试试吧!对摄影的爱好和对美景的渴望,我鼓励自己爬上去。山峰不高,又修有登山道,我花了比别人多一半的时间,终于缓缓地登上了山顶。眼前的群山挺拔耸立、犬牙交错、由近及远、由深到浅,一直绵延到云雾缭绕的天际。俯瞰蜿蜒曲折的漓江,则像一条玉带在奇峰峡谷中穿梭飘拂,轻飞曼舞。山脚下,漓江突然扭身回眸,展露出绰约身姿,形成一个大大的回旋,江水转弯后悠闲自得地缓缓流向远方,流到天的尽头,流到山水画卷的末端。一艘艘游船竹筏,如同小小的游鱼,在平静的江面来往穿梭,增添了漓江的生机。大弯处,漓江有力的臂弯紧紧挟着一块郁郁葱葱的绿洲,对岸的山脚平原上纵横阡陌,块块农田绿树成荫,片片修竹青翠欲滴,一幢幢白色的房屋掩映其中,一股股袅袅的炊烟翩翩起舞,我恍如看到了青山绿水、白墙黛瓦的皖南。坐船游览漓江,是平视或仰视秀丽的风光;而站在相公山顶,则是俯瞰漓江的壮美,这是一种尽收眼底、醉人心魄的美!唐代文学家韩愈赞美桂林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或许写的就是这里!瞬间,我胸中涌起万般豪情,心旷神怡,思潮澎湃,登山时的艰辛早已涤荡殆尽,浑身轻爽、悠然、舒畅。其实,平视也好,仰望也好,俯瞰也好,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美,不必介意,不必比较,只要能发现美、领悟美、欣赏美,内心就一定很美。  

  晚上,我们去了西街。西街的建筑奇巧、精细,灰砖骑楼,瓦面飞檐,透着岭南建筑的古朴典雅。夜色渐浓,白天出游的游客陆陆续续来到西街。两旁的商铺错落有致,灯火通明,各种各样的当地特色纪念品和颇具民族特色的绣品、饰物、乐器等琳琅满目,店铺老板热情而不失风度地吆喝着,各种喧闹声此起彼伏。一位留有长长胡须的年轻歌手,一边打鼓,一边唱着自己原创的歌曲。几个街头艺人,在表演中国传统器乐,有的吹笛,有的拉二胡。随着歌声乐曲的起伏,浓浓的饭菜香味随风扑鼻而来,各具特色的小吃十分诱人。在一个店铺前,几个身着民族服饰的年轻人,抬着打夯的工具,唱着粗犷高昂的山歌,在石舀里打出香喷喷的糕点。“大哥,请尝一尝。”头戴银色头饰、身穿花衣裳的姑娘,将一小块糕点递到我面前,不论你吃不吃,都会心情激动。西街也是世界各地美食的聚集地,当地风味小吃与正宗的西餐,阳朔人爱吃的啤酒鱼与肉嫩醇香的法国牛排等等,全在这里兼和,应有尽有。街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异常热闹。我已分不清东南西北,一路上像是被人推着向前走。我不习惯这种喧闹,更喜欢白天的西街。

  我第一次去西街是上午。白天的西街,游客不算很多。两侧的商场、旅社、酒楼、茶吧、音乐吧、书画店鳞次栉比,装修风格各异,各种招牌,显出异域色彩;店名别具心裁,不落俗套。西街,流淌的是快乐的生活情调,放松的是焦灼的精神世界。其实,游览西街就是一种体验,不同文化的碰撞丰富了街头的内容,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

  是的,享受桂林山水的那份惬意,领略桂林山水的那份浪漫,欣赏桂林山水的那份秀丽,应当是从容不迫的,心无旁骛的;如果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匆匆而过,留下的只能是遗憾……(王正忠)

【纠错】 【责任编辑:周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