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叶老师和他的“老朋友”-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3 09/11 08:40:36
来源:新华网

乡村教师叶老师和他的“老朋友”

字体:

  9月8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叶连平介绍他使用多年的教鞭。这是一支由废旧羽毛球拍制成的教鞭。

  废旧羽毛球拍制成的教鞭、使用多年的粉笔盒、书页残破的字典……这些物件如同老朋友,一直陪伴着叶连平。

  96岁的叶连平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学校的退休教师,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他创办“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为乡村孩子免费补习英语,23年寒来暑往,2000多名学生接受过他的义务辅导。

  叶老师无儿无女,过着俭朴的生活。2012年,叶连平同当地政府、卜陈学校三方筹款6万元,成立了和县乌江爱心助教协会暨叶连平奖学金。目前,奖学金已发放了12届,奖励、资助了300多名学子。

  多年来,叶连平获得了“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各类称号,面对荣誉,他说自己只不过是做了一名教师应该做、可以做、必须做好的事情。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墙上的一面锦旗写着:“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叶连平说:“我充其量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萤火虫,还达不到烛光的亮度。”他希望继续坚守讲台,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叶连平的师者萤火,照亮了农村学生的路,还汇聚起如炬光芒:叶连平的学生中不少成为教师,受他的感染,许多大学生志愿者假期来到“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支教,当地甚至全国的乡村教师以叶老师为范,耕耘不辍……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8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叶连平展示他用过的粉笔头,只要能用指尖捏得住,他都不舍得扔掉。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9月8日拍摄的叶连平使用多年的教鞭和粉笔盒。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9月8日拍摄的叶连平使用多年的词典。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9月8日拍摄的叶连平使用的手机。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9月8日拍摄的叶连平穿了几十年的衣服。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9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叶连平在给孩子们上课。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9月9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叶连平在给孩子们上课。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9月9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叶连平在给孩子们上课。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9月9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叶连平在给孩子们上课。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9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叶连平在课上与学生交流。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8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叶连平将门锁上,准备回家吃晚饭。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8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村的家中,叶连平在做午饭。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8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村的家中,叶连平在吃午饭。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8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村的家中,叶连平在吃午饭。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9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一名学生步入教室向叶连平打招呼。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9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叶连平在准备上午的授课。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9月9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叶连平在准备上午的授课。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8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叶连平在准备第二天的授课。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9月8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叶连平在准备第二天的授课。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9月9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叶连平在准备上午的授课。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9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叶连平在给孩子们上课。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9月9日拍摄的一名学生在贴纸上写下的教师节祝福。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纠错】 【责任编辑:吴万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