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学期,如何在学生心中播撒下美好的种子,学校应当如何做好全面育人,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围绕相关话题,近日记者采访了合肥市朝霞小学校长、合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杨波。
新华网:结合您的美育经验,您认为美育在小学阶段应如何发挥作用?
杨波: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曾经提出过基础教育的“三底”使命,我认为在小学阶段,美育可以对为学生打下“底线、底蕴、底色”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底线”,即道德、法律的底线。在美育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同时,“知善、知美、向善、向美”的意识会不断增强,自然会遵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会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如果学生们能不断从生活中感受美,又怎会不热爱生命呢?
“底蕴”,即文化底蕴。在学校,学生学到的每个知识点都将成为自己的文化底蕴,例如诗词歌赋、科学常识、人文历史等。在美育教学中,让学生欣赏一幅画、了解一位艺术家或一种美学思想,也是文化底蕴的积累。
“底色”,即良好品格。在品德培养上,不同学科的育人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以美术学习为例,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的大胆创新,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写生的过程中,也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整体分析的能力。这些品质,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帮助会非常大。
朝霞小学活动现场(校方供图)
新华网:家长没有美术特长也可以进行美育吗?如何正确看待美育?
杨波:美育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家长即使没有艺术特长,也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比如整洁有序的居家环境、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生一起阅读一本好书、共同观看一部经典的电影,都是美育,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推动科技和社会不断进步。美育的起点是通过教育来提高人的审美素养,而美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成长。我们所看到的美育不仅仅是音乐之美、舞蹈之美,还应是精神之美、行为之美、环境之美。
因此,我们将美育蕴含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朝霞小学从2000年建校起,二十多年来一直不断在培育学生方面进行探索。我们注重文化立校,挖掘校园文化,从提炼学校的教育哲学开始。朝霞小学形成了自己的“旭日教育”哲学,并以此为“圆心”,以“旭日课程、旭日课堂、旭日少年、旭日教师”等为“圆周”,构成校园文化的“同心圆”,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朝霞小学活动现场(校方供图)
新华网:学校在全面育人方面有哪些探索?家校社如何形成全面育人的合力?
杨波:近年来,朝霞小学主要是从课程规划入手构建全面育人体系。
2022年开始,在课程规划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围绕学校“旭日教育”这一教育哲学,集全体老师的共同智慧,逐步开发、建立了 “旭日课程”体系,内含“旭日之红、旭日之志、旭日之力、旭日之新、旭日之美”五大课程群。在“教”的层面,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全面育人的意识,健全了全面育人的路径。同时,学校也逐步完善朝霞小学“旭日少年”评价体系,在“学”的层面,以评价为导向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全面发展。
关于“家校社如何形成全面育人的合力”,个人认为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要从信任、共情、共识三个方面去付诸努力。
学校若要得到家长、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就要规范办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开门办学”是取得信任的有效方法,为了让家长和社会更了解学校的情况,我们及时对外发布校园新闻,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把教师的简介放在对外的宣传栏里,都是为了让社会和家长更加了解学校。只有加强了解和沟通,家长和社会才会少一分担心、多一分信任。共情是为了更好地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而产生共情的前提,是要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温度”。因此学校要在各方面考虑到学生需求,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在朝霞小学,我们观察到有些家长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来接孩子,就专门建了“爱心小屋”,配置书籍桌椅,号召教师义务看护,让学生们放学有个安全的地方等待家长,解决家长后顾之忧。为帮助行动不便的学生,学校在校门口专门配备了轮椅方便学生入校。冬季天黑较早,课后服务结束时往往天色已晚,学校就在校园围墙外安装路灯,照亮学生回家的路。
关于教育,各人认识不同,要让家校社形成合力,还要在育人思想和方法上形成共识。为达到这个目标,学校一直积极开办“家长学校”,组织家校互访,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中充分征求家长和社会的意见,形成共识。为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我们将继续努力,推动家校社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周畅 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