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喝上“放心水”-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3 11/07 11:20:06
来源:安徽日报

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字体:

  “自来水变清了,水压正常了,夜里再也不停水了。”近日,记者在灵璧县乡村走访中,不少村民反映今年用水更舒心。

  过去,灵璧县农村饮用水水厂分散经营,管理粗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水质量。去年以来,该县坚持农村供水工程的公益属性,推进农村饮用水水厂所有权和经营权收归国有,实施水质提升行动,供水质量全面提升。同时,该县抓住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契机,大力推进全县供水管网互联互通,形成城乡供水一张网,让老百姓真正实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

  从分散经营到统一运维

  灵璧县原有农村供水工程规模水厂41处,其中千吨万人工程37处,千人工程4处,涉及20个镇(开发区)298个行政村,供水人口117.834万人。

  “农村饮水工程点多面广,过去缺少健全的运行管理机制,没有实行统一管理,大部分水厂和设施由私人承包,分散经营。”灵璧县水利局副局长刘秋梅介绍,全县农村有32座水厂被发包给个人进行经营管理;6座水厂由乡镇水利站经营管理;1座水厂由村委会指派专人进行管理;两座水厂由县水利局下属国有企业灵璧县惠民农村供水有限公司直接管理。

  在运营过程中,一些承包者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存在管理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维修养护不及时等问题。据水利部门调查,有的水厂为节省运营成本,夜间停止供水;还有的水厂因工艺落后加之检测不到位、维修不及时,经常出现水浑的情况。由于供水质量得不到保证,一些农村群众宁愿自家使用自备井,也不愿接通自来水,影响了农村自来水入户率;一些农村群众不愿交纳水费,导致水厂经营困难,赢利减少甚至出现亏损,进一步影响了供水质量。

  进一步改善供水质量,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必须加快水厂治理提升。为了让农饮工程真正回归公益属性,更好地保障农村群众饮水安全,经过深入调研,并反复征求群众意见,灵璧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全县农饮水厂所有权和经营权一律收归国有,由国资集团统一管理运营。

  灵璧县水利部门牵头,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站、县惠民农村供水有限公司配合,组织召开部分乡镇、村“两委”、群众及承包人等座谈会,深入了解农饮水厂运营状况、水质水量情况和各方诉求等。根据承包合同和县政府有关政策,水利部门拿出了初步方案:一是由惠民供水公司和农饮站联合与承包方算清承包期应交租金和财政应付运营补贴等费用;二是由惠民供水公司与原承包者签订交接协议,同时进行现场交接;三是按照收支两条线原则,由承包者先行交清租金,同时惠民供水公司再及时用收缴的租金先行垫付运营补贴,不足部分待政府补贴申请拨付到位后再支付。

  今年以来,灵璧县水利局、农饮站和惠民供水公司相关负责人员成立专班,逐一与承包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最终实现供水工程平稳移交。目前,这些水厂和供水设施均由惠民供水公司统一运维。

  从粗放管理到优质服务

  “凉津津,甜丝丝。”秋意深浓,深井自来水带着一股清冽的甘甜,灵璧县禅堂镇大吴水厂厂长田丽来到一户农户家,举起水管猛灌了几大口,“自来水安全卫生,你们尽管放心喝。”

  坐落于禅堂镇大吴村的大吴水厂为2015年民生工程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水厂总投资503.9万元,受益范围包括禅堂镇大吴村、张宋村、三张村等3个行政村及禅堂中学,受益人口13488人。田丽介绍,原先水厂由个人承包运营,去年底收归惠民供水公司管理后,从硬件到服务进行了一系列提升。

  记者在大吴水厂看到,自动控制中心的三台变频柜不间断运行,实现对水压自动化调控。“如果没有达到水压设定值,就会自动开启泵房,确保水压稳定,这样就能保证最末端用户都能实现正常供水。”灵璧县惠民农村供水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湛解释说。

  除此之外,大吴水厂还增加了除氟设备,更新了消毒设备,配备了水质检测仪。“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检测色度、浑浊度等9项指标,保证供水水质。”王湛说,目前,灵璧县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均已配备水质化验室,县环保、卫生部门也会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水质监测,确保出厂水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现在水比以前干净多了。”大吴村村民吴萍说起用水变化,赞不绝口,“以前经常水浑,接完水在桶里放一放,桶底子一层脏污。现在水清亮亮直接喝。每天24小时供水,停水情况也少多了。”

  王湛介绍,灵璧县已开设各分水厂、惠民供水总公司和县农饮站三级供水服务热线,要求各级热线24小时畅通,第一时间响应并及时上门维修服务。惠民供水公司给每个分水厂配备厂长一名、化验员一名、另聘当地协管员2—3人,每个水厂至少3人左右。

  村民吴兴权是大吴水厂3名协管员之一,村里谁家水管漏水或出不了水,他都会及时上门检查和维修,遇到棘手问题会及时上报。接受采访中,他的手机响了起来,原来是一农户家里水龙头坏了,老吴二话不说,跨上电瓶车就赶赴现场。

  “以前家里自来水出现问题,水厂往往不能及时处理,现在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服务特别贴心。”村民们说。

  “据统计,今年以来,我局已争取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约2000万元、民生工程资金120万元和中央维修养护资金406万元,主要用于更新改造部分老旧管网及配套排污阀、管材、智能水表,新增部分水源井,更新部分自动化和消毒设备等。”刘秋梅说,部分区域水质得到改善。

  从喝地下水到喝地表水

  “宿州的自来水比较硬,还有股碱味……”不少南方人初到宿州都有这样的感受。

  当前,宿州城乡供水水源以地下水为主,氟、铁、锰等元素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长期超采中深层地下水,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容易发生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

  2021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启动“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通过用地表水替换原来的地下水水源,确保“十四五”时期皖北人民喝上更优质更干净的水、基本不喝地下水。

  刘秋梅告诉记者,灵璧县制定了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实施方案(2023—2025年),规划实施区域供水规模化,到2024年底实现灵璧县城西地表水厂、灵璧县地表水厂为供水水源的供水体系,利用现有的农村饮水工程供水设施,实现以新汴河的优质地表水源替代目前的地下水水源,同时推动城乡供水管网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灵璧县计划到2024年底,实现县级农村供水工程统一运营,农村24小时稳定供水,农村供水水质基本达到县城供水水质水平。全面提升灵璧县农村供水的保障率与安全性,全县范围内农村供水工程受益人口117.834万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到100%,县域农村供水统一运营人口比例达到100%。

  “今年年底,我县部分群众就可以喝上引调水。”刘秋梅说,灵璧县群众喝上引调水项目完成后,全县供水水源为新汴河,将现有41个农村水厂整合为19个配水分区,现有的配水管网与引调水工程相衔接,现有农村供水水厂作为引调水工程的配水厂,同时作为应急供水备用水厂,现有水源井作为备用水源。县里将引进管理经验丰富、管理能力较强及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城乡一体化运营管理,推进城乡供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实现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链条全过程饮水安全。

  “水干净了,村里的环境也跟着越变越美了。”吴萍感慨说,如今,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二层小楼,房前屋后小菜园绿意葱葱,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皖北大地铺展开来。记者 何雪峰 张玉芳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东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