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民声”走 答好“民生”卷-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4 03/22 08:48:20
来源:安徽日报

紧跟“民声”走 答好“民生”卷

字体:

我省持续优服务、增投入、建机制,着力把老百姓最急、最忧、最盼的事办好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我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建立完善民呼我应、接诉即办快速响应机制,紧盯群众“急难愁盼”,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促就业 兜牢民生底线

  3月16日,“工会送岗位 乐业在江淮”阜阳工会就业援助行动招聘会在阜阳市吾悦广场举行。

  活动现场,快递、家政服务、网约车、护工护理、网络主播等新就业形态岗位,吸引千余名求职者前来应聘。

  “我是全职妈妈,今年孩子上学了,便想找份上下班时间相对灵活点的工作。”家住吾悦广场附近的方女士早早赶到现场,咨询几家公司后,选择应聘UU跑腿公司,现场完成骑手注册。“当骑手,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主接单,实现家庭、工作两不误。”方女士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安徽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创业贷款扶持、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质效等措施,促进居民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3年,我省启动“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实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开发政策性岗位20.9万个;城镇新增就业72.2万人。

  高质量充分就业,带来的是居民增收、民生改善。2023年,我省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46元、增长5.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44元、增长8%。

  对于因重病、残疾等导致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我省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适度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2023年,黄山市屯溪区杨梅山社区居民周徽(化名)患癌,医保报销后自费支付4万元左右。屯溪区民政局通过黄山市低收入人口动态预警平台发现了线索,第一时间开展入户调查,在“徽帮您 昱相助”一次申请分类救助数据平台及时为他家做了低收入人口认定后,将其本人纳入低保。

  救助有力度、显温度。2023年,我省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两项补贴”对象保障标准实现动态提高,全省社会保障安全网得到加强。

 优服务 提升民生质感

  蒙城县小辛集乡吕望社区居民张晓莉打开自家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啦啦”地流淌出来。

  “这水,跟以前的可不一样啦。”张晓莉说,“水烧开后,壶底也没有一层水碱了。”

  张晓莉听说,附近的吕望水厂通水后,水源完成了替换,原本的地下水换成了芡河的水源。

  水是生命之源,饮水安全是民生大计。水源条件先天不足是皖北地区基本水情。

  为让皖北群众喝上更好的水,2021年,安徽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2023年,皖北13个县(区)实现城乡供水地下水水源替换。“农村人和城里人喝的是一样的水,享受的是一样的服务。”受益群众感慨。

  公共服务看似是“小事”,对应的却是民生“大事”。安徽坚持以民为本,增进民生福祉,全力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安徽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3年,全省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07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合肥大学、蚌埠医科大学正式揭牌,安徽高等研究院和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启动建设。

  稳定的住房是家庭的安心之所。安徽不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2023年,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8.4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273个,完成“难安置”房屋53.4万套。

  让群众“家门口”有“医”靠。安徽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2023年,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增至9个、居全国第2位,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

  守护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安徽扎实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优化居家社区养老供给,2023年,建成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17个、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1515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2858个、村养老服务站6115个,系统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

  一组组亮眼数据、一项项务实举措,亮出了“安徽民生答卷”,彰显了安徽扛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责任与担当,描绘了高品质美好生活的模样。

  建机制 增进民生福祉

  “衣食住行、业教保医”,事事连着千家万户,件件关乎百姓冷暖。

  2007年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注重共享发展,坚持民生为本,在全国率先实施民生工程。安徽财政部门保持新增财力八成以上用于保障民生领域,2007年至今已累计投入1.2万亿元用于支持民生工程建设。

  今年我省继续实施50项民生实事,从促进就业、社会救助、困难群体救助、教育惠民、卫生健康、环境保护、交通出行、文体服务、城乡建设、公共安全十个方面,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安徽民生工程形成目标可量化、实施有抓手、项目可考核、结果能追溯的特点,已成为安徽保障改善民生最有效的制度安排、最具特色的工作品牌。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工程要变成民心工程,就必须做到老百姓心坎里去。

  去年,安徽创办“民声呼应”载体,构建“省级总统揽、广泛集民声、快速解难题、跟踪抓督办、源头大治理”的“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工作机制,探索解决民生问题长效机制。

  “民声呼应”工作平台,通过对人民网网友留言、省为企服务平台、省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7类载体中群众和企业诉求的整合,每周汇总部分群众反映集中、涉及面广、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线索,报省级负责同志阅批,变被动接受群众诉求为主动收集问题线索。

  合肥市整合人民网留言板、为民服务平台等8个渠道,创办设立“民声回应”工作平台;芜湖市创新“一日交办、一线核查、一周回访、一月盘点、一季通报”的“五个一”工作法,编发《民情摘报》;六安市每月对已办结群众诉求全部进行电话回访,通报诉求办理的满意度……“民声呼应”工作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群众合理诉求不论大事小事都有人听、有人问、有人管、有人抓,在全省已然成为常态。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从动态实施民生工程,到推行十项暖民心行动;从省领导深入基层大接访,到省委创办“民声呼应”工作机制……安徽一任接着一任持续发力,孜孜以求的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记者 李明杰

【纠错】 【责任编辑:周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