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这一模式叫漂浮水稻,上面种水稻,下面网箱养殖水产品,种养结合,既把沉陷区水面充分利用了起来,也恢复了沉陷区原有土地的部分种植功能。”5月15日,在淮南市凤台县顾桥镇凤栖湖两万亩沉陷区水域西南,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教授葛建华指着首期50亩试验区说。
据葛建华介绍,这一项目系采煤地表沉陷区水面种植关键技术及模式研究与示范的首次试行,漂浮种植水稻的同时,还可开展水稻品种筛选、育秧育苗、基质研发等多个内容,把下沉的土地重新“抬”出水面,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仅填补了采煤沉陷区绿色治理的空白,也是沉陷区新旧动能转换的又一生动实践。
2021年,顾桥镇启动总投资近3000万元的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充分发挥沉陷区水面及周边资源优势,利用生态手段重构沉陷区生态系统、保护区域水土、净化沉陷区水质,相继拆除废弃建筑119处、养殖大棚16处,并整合与重构了覆盖区域整体的道路体系。
“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们在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进一步植入乡村文旅元素,对沉陷区因地制宜进行轻量的场地建设与景点布置,进一步提升了沉陷区郊野公园相关功能,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与整体风貌有了深度改善。”顾桥镇党委书记徐云龙说。
如今,走进这个由采煤沉陷区蝶变而成的“凤栖湖公园”,四处是花丛、草坪,健康步道环水绵延,沿水岸线新增植的绿地生机盎然,停车场、休闲广场、标准化篮球场等配套设施已经投用,路灯、地灯等亮化设施正陆续完善。
凤栖湖公园的北侧,是前几年落成投用的万亩渔光互补水面,一排排太阳能光伏发电板蔚为壮观,一座150兆瓦的“漂浮电站”,每天源源不断的电能通过国家电网为安徽乃至长三角地区建设发展注入动力。(徐艳友)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东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