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8月9日电(刘晓君)“今年入汛后,安徽省出现先旱后涝、北旱南涝、皖北旱涝急转的复杂局面,特别是梅雨期,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遭受暴雨洪涝灾害……”8月9日,在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白中华就全省防汛抗旱工作情况做相关介绍。
白中华介绍,今年入汛以来,安徽雨情、汛情、旱情、灾情呈现3个特点。
一是梅雨量大,暴雨极端性强。淮河以南6月19日入梅、7月15日出梅,共出现12轮强降雨过程,平均降雨量441毫米、暴雨日数4.1天,分别居1961年以来同期第3位、第1位。在全国降雨量超1100毫米的13个气象站中,前12位均在安徽省,最大歙县昱岭关站降雨量达1292.7毫米。
二是河湖水位高,超警时间长。三大流域继2020年再次全部发生超警洪水,长江、淮河干流分别超警19天、14天,新安江干流18小时涨幅达4.2米。巢湖西河超保证水位,滁河、水阳江、南漪湖接近保证水位,练江2次超保证水位,涡河涡阳闸上水位创1975年建闸以来最高。全省共52条支流湖泊超警超保,1600余座水库超汛限。
三是受灾范围广,局部灾情重。全省共11个市57个县(市、区)149.2万人受灾,累计紧急转移安置28.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4.1万亩,倒塌、严重损坏房屋806户1582间,直接经济损失约97亿元。
面对入梅即防汛、首战即决战的严峻形势,安徽省防指第一时间贯通运行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体系,第一时间启动、调整应急响应,紧急调动应急力量,应对洪涝灾害。
针对黄山市突发险情灾情,协调调动解放军、武警、消防等救援突击力量,以及交通运输、电力、通信等部门和安能公司、中铁四局等专业力量6400余人驰援黄山。
提前果断转移高风险区域人员,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累计转移50个长江江心洲、外滩圩内人员1.82万人。转移长江支流沿线、湖泊周边低标准圩口和沿淮生产圩人员1.42万人,山洪地质灾害危险区6万余人。
组织对超警戒水位江河湖泊堤防、超汛限水位水库开展全天候、全覆盖、不间断巡堤查险,单日最多投入10.08万人,排查处置堤防险情245处。
针对皖北地区农业旱情,及时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组织调度引江济淮工程向淮河输水2.2亿立方米,下达农业排灌抗灾用电指标1.05亿度,开展抗旱浇灌面积2653万亩次,保障按农时完成夏种。
“全省上下众志成城、连续作战,高效处置黄山市突发险情灾情、全力迎战长江流域性洪水、科学应对淮河流域外洪内涝,取得防汛抗洪救灾工作阶段性重大成效,确保了干支流堤防、水库等重要防洪工程安全,确保了交通、电力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确保了灾区安定和社会大局稳定。”白中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