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1月24日电(吴万蓉)如何推动淮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淮楚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11月23日至24日,在安徽淮南召开的首届安徽楚文化论坛上,知名专家学者及楚文化相关研究人员相聚一堂,围绕淮楚文化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以及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从荆楚到淮楚 楚文化在江淮地区融合与绽放
楚文化魅力独特,影响中国历史深远,是湘、鄂、豫、皖等省共同珍视的文化遗产。
“湖北是楚文化发祥地,也是楚文化的核心区域。但随着楚国的东迁与北上,尤其是迁都寿春,使得楚文化在长江、黄河流域之间架起了文化沟通的桥梁。”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路彩霞表示,“在楚文化的长期浸润下,长江文化与淮河文化逐步融合,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寿县邱家花园出土的鄂君启金节(复制品),原件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存在一条南北金属原料运输通道‘金道锡行’,凸显了安徽江淮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作为交通要道、文化走廊的区位优势。”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的研究更佐证了这一观点。
在楚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上,淮南市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承载地。“‘淮楚文化’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楚文化演变发展的复杂历程和丰富内涵。”安徽理工大学楚淮研究中心主任高旭认为,“淮楚文化”作为楚文化的一个特殊分支,不仅展示了楚文化在淮河流域的深刻影响,也揭示了这一地区在楚国历史与文化演进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淮楚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探讨,这一文化概念在地域性和流域性上的双重特点,尤其是在淮南地区的文化遗存,显示了淮楚文化与荆楚文化的差异与联系。
深度发掘文化核心内涵 着力构建“淮楚文化”学术体系
近年来,淮南市围绕楚文化研究与品牌打造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推动武王墩楚墓的考古发掘、发布“淮楚文化”概念……通过本次论坛,淮南也再一次彰显了自身作为“淮楚文化”核心承载地的重要地位。
5月20日拍摄的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以来,‘楚文化热’在更大范围内滥觞,不少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参与其中,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淮南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姚尚书认为,“‘淮楚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对淮南楚文化热的呼应,更是一个理性的总结与认知。解读好‘淮楚文化’概念,构建‘淮楚文化’学科体系,是一个十分必要的课题。”
“‘淮楚文化’既是对楚文化多样性的新发现,也是淮南市近年来推动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抓手。”高旭也持相同观点。他表示,“淮楚文化”这一概念不仅揭示了楚国晚期从长江流域转移到淮河流域的重要历史节点,还凸显了淮南作为楚文化中心地位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旭同时还提出,如何更加准确地把握淮南地域楚文化的特质与特色,进而萃取提炼出充分显现雄浑奇彩之“楚风”的当代淮南城市精神,这有待于学界真正夯实“淮楚文化”概念的“第一块”学理基石。
创新文化资源利用 助力淮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淮南是楚文化的积淀、传承、转化之地,被称为楚文化研究的发源地,拥有目前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正在规划建设寿春城、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和楚汉文化旅游核心区。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这些资源既是历史的馈赠,也是现代文化建设的动力源。
历经千年,风采依旧的寿县古城墙。资料图
对此,淮南师范学院楚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松建议,要进一步加强遗址保护、探索数字复原技术,并从影视、文创、教育等角度构建更具吸引力的楚文化IP。“我们要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讲好安徽楚文化故事,塑造‘北有楚文化,南有徽文化’的理念,通过遗址公园、博物馆、社区公园、公众考古和商业休闲等复合模式来创新安徽楚文化资源的利用模式。”李松说。
论坛上,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通过春申君黄歇治水的故事,展现了楚文化对长三角区域文化与经济融合的深远影响。他提出,春申君治水不仅促进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与商贸繁荣,更在历史上奠定了吴楚文化的初步一体化基础。
“淮南是长三角都市圈城市,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借助武王墩大墓考古发现的历史机遇,做好淮楚文化传播,利用春申君黄歇与长三角地区文化纽带关系,定向发力,宣传弘扬楚文化的独特魅力,积极做好市场拓展,推动淮南跻身于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城市行列。”姚尚书提出。
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文旅融合是淮楚文化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打造文旅特色品牌,充分挖掘楚文化资源的市场潜力,推动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