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长江史,半部华夏史。长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激荡着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数字文明进程中赓续的力量,其代表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印记,既是中华民族的显著文化标识,也是全人类的宝贵智慧资源。
今年以来,郑蒲港新区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抓改革,健全共抓长江大保护体制机制,努力探索拓宽生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绘就“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美丽画卷。
聚焦富饶长江 引领江边群众脱贫致富
陈桥洲,地处郑蒲港新区白桥镇南部,与芜湖市隔江相望,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这里进出全靠轮渡,没有工业、没有商业,除了瓜果蔬菜就是林业种植和水产养殖,可谓繁华都市里的“生态宝岛”。
从古至今,陈桥洲人民就与长江有着不解之缘。长江,也宛如一位慷慨的母亲,不断养育陈桥洲的人民。然而常年的生活与资源的开发,也让长江的资源和环境持续变差,加之连年水患,陈桥洲上群众的生活越来越艰难。
为响应党中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持续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守护陈桥洲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郑蒲港新区实施了“陈桥洲洲上村庄整体搬迁工程”,村“两委”以身作则,带头搬迁,并全面摸排情况、细心解读政策、耐心回答村民困惑,洲上村民基本完成搬迁。
村民举家搬迁上岸,怎么谋生成了陈桥洲村党总支要考虑的最大问题。村党总支经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共同探索出了陈桥洲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发展制种产业,以“小种子”助推产业发展。由村党总支领办成立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实力强、技术硬、信誉好的和县制种公司合作,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种植模式。
为此,村里通过村民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整合陈桥洲洲上马滩、马拐、杨庄等27个村土地,流转土地6000多亩,打造西滩、南滩农业生产基地,提高洲上外围一圈土地利用率,将碎片化土地统一规划经营种植农作物。“我们大力推行‘小麦+油菜’‘水稻+大豆’的生态轮作模式,充分运用播种机、深松旋耕机、收割机、无人机等现代农业机械,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陈桥洲村党总支书记朱发亮说。
2024年,陈桥洲村申请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0万元,申报烘干房二期建设项目,优先支持油菜制种种子仓储、晒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完善了制种基地厂房、谷物干燥机及配套设备等基础设施。同年6月,陈桥洲村成功注册了粮油商标“陈桥唤渡”,将持续推进无公害、纯天然土粮油产业开发,唱响本土品牌。
如今的陈桥洲,自然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已然成为长江边一道亮丽风景线,陈桥洲的村民也将继续当好长江文化传承的见证者和守护者。
聚焦活力长江 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在长江之滨,一座年轻的港口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这里一片繁忙景象,巨大的龙门吊升降腾挪高效运转,满载集装箱的航运货轮来往穿梭,一批批货物从这里开启“漂洋过海”的旅程,发往海内外各地。
这就是皖江北岸“第一港”——郑蒲港。在这里不仅见证了货物的流转,更见证了一个个梦想的起航。“我们每天会根据当天的订单量具体分配人员与设备,确保港口全天候上下货物顺畅。”安徽省郑蒲港务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徐征介绍说。
“提升郑蒲港等港口物流功能,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是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立足于皖江北岸“第一港”的资源禀赋,郑蒲港新区锚定“大港口、大物流、大外贸”持续发力,全力构建“口岸+航运+产业+市场”的一体化口岸经济区,着力建设“保税港区”,加快对接长三角城市经贸往来。
近年来,郑蒲港港口能力不断提升,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航运周转能力不断增强。2024年1-11月,郑蒲港区货物吞吐量达227.1万吨,集装箱6.64万标箱,较去年有突破式增长。同时,新区还不断加强对外业务合作,赴安吉上港国际港务有限公司、上海港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拜访,详细了解内外贸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上港集团与太仓港和上海南港的相关合作模式及内容等情况,与安徽省港口运营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开通郑蒲港至上海、太仓等港口的集装箱航线,2024年1-11月,郑蒲港与上海港来往的外贸集装箱量达6.11万标箱;由马鞍山综保区报关,通过郑蒲港铁路转运至宁波港出口的smart新能源汽车达2598辆。
此外,新区充分发挥保税区、码头、铁路等比较优势,大力开展“外贸招商”“内贸孵化”“物流培育”行动,打造保税物流集散中心,引导飞远国际物流、中国外运等大型物流供应链企业,在马鞍山综保区设立保税仓,通过郑蒲港码头开展外贸出口运输。区内企业飞远物流、吉利smart汽车等货运集装箱已达码头集装箱货运量90%。
聚焦美丽长江 构建水域治理新格局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郑蒲港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战略支撑。为切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郑蒲港积极成立长江郑蒲港段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聚焦长江水域治理,在长江生态保护、水域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长江生态好转成效持续巩固,水域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夯实了长江干线水域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基,成为维护新区长江干线水域平安稳定的重要平台,为深化长江大保护,护航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久安之基。共建区成立以来,累计开展各类联合巡航10次,巡航总里程超过300公里,化解矛盾纠纷30余起,发放长江大保护宣传资料200余份,破获盗窃案1起,移送起诉2人,行政处罚5人。
郑蒲港新区树牢“长江一盘棋”思想,牵头督促共建区各家单位坚持专业互融、优势互补、信息互通,着力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责任共担、平安共保,推动形成遇事联动、无事共享的工作体系。强化部门协作,压实涉砂码头主体责任,共建区启用以来,涉渔涉砂形势明显好转,长江大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联动妥善处置2起意外事件,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
郑蒲港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易发生溺水事故的沙滩和码头,组织强有力的宣传队伍进行宣传,劝导江边戏水群众注意安全,劝诫码头作业人员穿戴好救生衣,实现了溺水事故零发生。同时,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开展普法教育宣传,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各类宣教活动10余次,有效增强了群众职工法治意识,保障了群众安居乐业。
聚焦人文长江
讲好郑蒲港的文化故事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必须加大保护力度。郑蒲港作为长江文化中一个崭新的文化板块,多年来始终致力于讲好长江故事,传承好长江文化。
西梁山,位于郑蒲港南部,俯临大江,与芜湖市东梁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故合称天门山。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仙李白在此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望天门山》。除了有历史文化,西梁山还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在西梁山上有一座西梁山烈士纪念馆,馆内以渡江战役第一枪——西梁山战斗为重点,以和县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为主线,展出了大革命至改革开放以来和县籍与非和县籍但牺牲在和县的部分重点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其中包含了张智锦、雍慕农、朱慕萍、胡业桃、石仁祥、曹发贵等知名烈士。开馆以来,年平均接待参观者5万余人次。
今年以来,郑蒲港新区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中蕴藏的精神富矿,坚持了解本土红色历史、发扬红色传统,积极筹措资金扩建“西梁山革命烈士纪念馆”,设置“渡江战役第一枪”主题展室,精心摄制《西梁漫山红》《一座馆一辈子》《在洒满英雄鲜血的土地上》等红色微党课,其中《西梁漫山红》获得第二届全省微党课征集展播活动三等奖。
下一步,新区将积极探索“党建+文旅”的发展路径,充分挖掘西梁山长江文化、红色文化、诗歌文化、军事文化等文化价值,全方位推进天门山景区提档升级,打造红色旅游新亮点,串联红色旅游线路,不断扩大郑蒲港红色文化影响力。
长江奔涌向前,郑蒲港奋发向上。新区将高举改革开放旗帜,锚定打造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的目标,奋力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马鞍山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