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固镇县湖沟镇以“红色”铸就文化底蕴,用“绿色”扮靓发展底色,通过“红绿融合”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乡村中的红色文化基因
仲春时节,固镇县湖沟镇的红色气息愈发浓郁。
“这个广场是我们结合和美乡村建设打造的红色教育基地,占地6000多平方米,是湖沟镇的红色文化地标。每逢节假日、周末,都有各行各业的人来此参观。”固镇县湖沟镇党委副书记刘奇奇介绍。
湖沟镇位于固镇县西北部,是一座蕴含深厚革命情感的红色小镇。从五里村向南,相隔不远是瓦疃党史纪念馆,徽派建筑风格,设计感与内容相得益彰。从五里村继续出发,十多分钟就能到达李楼村,这是湖沟镇的第三处红色村落。
注重红色文化的传承,湖沟镇致力于将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近年来,固镇县湖沟镇通过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村级文化中心等资源,更新完善了2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站,形成全域覆盖的红色文化服务网络,推动红色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以三处教育基地为引领,打造‘红色小镇+美丽乡村’,推出湖沟乡村红色旅游线路,努力在文旅融合上实现新的突破。”刘奇奇说。
小镇里的绿色生态实践
走进湖沟镇生态湿地公园,11个有序排列、环环相扣的池塘与周边的花草树木、景观凉亭相映成趣。“这个处理单元叫水下森林,通过种植沉水植物,让沉水植物长成水下森林,可以大幅度降低水体氨氮含量,吸收水中的营养盐,并抑制藻类生长,避免水中富氧化,实现水体生态修复。”生态湿地管理负责人介绍。
“生态湿地项目已经建成运行两年多,目前每天尾水净化能力达到6000吨,不但能消化处理镇污水处理厂每天2000吨的生活污水,还能直接解决桂柳肉鸭企业每天4000吨的生产污水。”刘奇奇介绍,生态湿地项目运行以来,生态效应持续发挥,已成为当地的一张闪亮“名片”。
近年来,固镇县湖沟镇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环境立镇、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镇域经济社会建设全过程,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改善,绘就乡村振兴生态画卷。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守护碧水蓝天净土;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整治人居“小环境”,擦亮乡村“高颜值”,形成了党员示范引领、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确保环境整治的常态化和长效性。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不再是城市的专属,在乡村已成为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部分。我们将继续践行绿色生态理念,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底色,让乡村振兴的脚步走得更加坚实。”湖沟镇党委书记程强说。
家门口的特色富民产业
小小红薯苗,致富“新曙光”。在固镇县湖沟镇陈海村,大棚里的红薯秧苗已经郁郁葱葱。
“2018年回乡创业,发展红薯特色种植,这几年红薯市场行情比较好,去年红薯亩均收益超过2000元,今年合作社红薯种植面积能扩大到1000多亩。”在陈波红薯种植合作社,红薯种植带头人陈波正在育秧大棚里忙碌着,再过几天,春红薯就可以进行大田移栽。
近年来,湖沟镇大力推进“一村一品”战略,在陈海村推广红薯新品种,推动种植规模化、产业化,提高红薯品质和产量。村里整合各类资金190万元,建设了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厂房,为种植户提供红薯加工交易场所,带动了周边乡村种植红薯6000多亩。目前,烟薯、西瓜红、蜜薯等多个特色红薯品种热销长三角地区,小红薯已成长为助推乡村振兴、增加村民收入的“甜蜜”产业。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湖沟镇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桂柳集团落户,并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与周边农户签订养殖收购协议,提供“苗、药、料”等支持,带动上千户农民参与肉鸭养殖。同时依托屠宰厂、饲料厂,在肉鸭屠宰、分割、饲料加工等环节吸纳周边劳动力12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红色文化和绿色产业是湖沟镇发展的底气,红绿交融发展正成为湖沟镇推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未来,我们将全力打好‘红色+绿色’发展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湖沟镇党委书记程强表示。(凌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