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田里长出“新花样”-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4/11 10:04:25
来源:肥西县委宣传部

肥西:田里长出“新花样”

字体:

  “你瞅这田埂挖得跟刀切似的,那边测绘的小伙子扛着设备满田埂跑,比咱年轻时开荒还热闹!”肥西县丰乐镇河湾社区的陈杰鑫蹲在田头,看着不远处来回穿梭的挖掘机说道。他承包的200亩田地被划进高标准农田改造片区,地里插着的“施工中”小红旗随风飘扬。

  从2022年开始,这个藏在合肥西南角的农业镇,将七零八落的“补丁田”整成了2万多亩的“大棋盘”。按规划,到2025年中要把“补丁田”变身“智慧田”,眼下已完成六成。田埂上的这场“变形记”,正演绎着精彩的章节。

  航拍丰乐镇新华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小田并大田:不是简单拼积木

  早些年的丰乐镇,家家户户两三亩地,被田埂沟渠割得像豆腐块。年轻人都跑城里打工,撂荒的地里长草比庄稼还旺。

  转机出现在2022年肥西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起初群众心里直打鼓:并地会不会把好田孬田掺和了?镇上倒没急着开工,先拉着村干部、种粮大户开了二十多场“田头会”,把卫星图摊在稻场上,哪块地怎么并、水渠往哪修,让群众自己提主意。桥西村汪玉芬记得清楚:“干部拿着红笔在地图上画格子,说咱这几家的坡地并一块能省出半亩田,我当时还不信,结果真给整出来了!”

  并田有门道,不是简单推平了事,先用无人机测绘出高低差,该填的填、该留的留,硬是把2000多块“补丁”拼成了150块“大毯子”,田埂少了九成。地底下埋着湿度传感器,田边立着气象站,群众手机里装个App,啥时候该浇水、该打药,提醒得比闹钟还准。

  地里玩出新花样:种田也能"互联网+"

  要说丰乐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啥不一样,村里年轻人总结得很精辟:“咱这田是5G田!”2025年高标准农田涉及三个村(社区)10000亩建设项目还在推进,但2022年最早动工的新华村6000示范区亩群众已发现巨大变化:在新华村的数字农田示范区,村民们算是开了眼——插秧用无人驾驶的“铁牛”,打药用会画地图的无人机,连施肥都搞起了“私人订制”。

  种了三十年地的刘先明在刚实施时直摇头:“种地讲究个眼到手到,这些铁疙瘩能靠谱?”结果2024年他家20亩地靠无人机喷药只用了半天。现在刘先明逢人就给人看手机里的“农田管家”:“看看,土壤缺啥营养、明天刮不刮大风,点两下全知道!”

  田里生出的产业链:种地也能拿分红

  高标准农田建好了,丰乐镇又琢磨新点子——不能光种普通稻谷,要提高产业质效!他们拉来做米线的“王仁和”、搞种子的“荃银高科”,在田头搞起了“订单农业”。销路打开了,农户李大磊尝到了甜头,他掰着手指头算账:“我家8亩地流转给合作社,一年租金5000元左右;到王仁和米线厂剥谷壳收入比市场多3000元左右;年底还有合作社分红2000元,这可比我过去闷头种地收入强多了!”原先没人要的边角地,现在种上油菜花,美丽的春景吸引了城里人来观赏打卡,撂荒地都变成“香饽饽”了。

  

  图为丰乐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种植的油菜花

  田还是那块田,村已不是那个村

  走在如今的丰乐镇,变化肉眼可见:田边的臭水沟变成生态湿地,路上再也见不着乱窜的秸秆车,蒋岗村委会挂上了“乡村振兴直播间”的牌子。但最让人自豪的,是群众精气神的变化:“以前开会讨论修路,个个蹲墙角抽烟不吱声;现在搞项目征求意见,大家抢着话筒提建议。”

  泥浪翻成智慧码,田埂码出未来诗

  眼瞅着高标准农田整出了名堂,丰乐镇又有了新目标——要把农田变成“风景田”“科技田”。站在桥西施工现场望去,改造中的4000多亩农田如同打翻的调色盘——已完成硬化的机耕路、新铺设的灌溉渠划出银灰色线条,刚施过生物肥的田块呈现油亮的深褐,夕阳把连片的油菜花田染成金色,远处传来无人机的嗡嗡声。附近建设了农事服务中心,旁边还有秀美的省级美丽乡村—合作中心村,宽广美丽的道路穿村而过,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向大家叙述着这里的精彩故事。(曹虎辰)

【纠错】 【责任编辑:吴万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