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阳下,70岁的果农刘德龙俯身在来安县顿邱果木专业合作社的果园里修剪果枝。远处渐近的脚步声打破静谧,只见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刘洁博士背着仪器设备走来。老人连忙迎上前说:“可把您盼来了,快进院说话!”
“这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愁的果子啊!”轻抚着二十载树龄的“来安花红”枝干,刘德龙感慨万千。自2005年嫁接第一株树苗起,刘德龙已将果园拓展至80余亩,却始终难破市场困局。这枚曾在清朝嘉庆年间作为贡果的药食同源佳品,虽于2016年摘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桂冠,却在现代市场遭遇尴尬——其甜中带酸的独特风味,在追求纯甜口感的消费浪潮中渐失锋芒,加上南方优质水果冲击,“百年贡果”面临边缘化危机。
“您别急,今天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刘洁博士径直走向果园,对植株生长环境展开全方位“体检”。她小心地采集样本道:“初步判断出问题症结,带回去培育研究。若能通过技术改良提升口感,花红不仅能保留药用价值,还能变得又香又脆又甜。”望着年轻学者专注的身影,刘德龙眼里重燃希望:“可就指望您把这老果子的香甜找回来!”
这场田间问诊背后,映射着“花红科技小院”历时两年的持续攻关。作为来安县与滁州学院校地合作的创新平台,小院聚焦品种改良、种植推广、产品深加工等全产业链研究,着力拉长产业链条,提升果农收益。
除此之外,来安县科技助农的触角也延伸至多个领域——“水稻科技小院”“菌菇科技小院”等特色平台次第开花,45人专家团队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构筑起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的前沿阵地。
“科技小院要成为乡村振兴的科技引擎。”来安县科技局局长夏少仓告诉记者,该模式围绕科学普及、技术服务、科研创新、人才培育等关键环节,正为传统农业注入强劲动能。如今这些散布乡野的科技驿站,已然架起政府、企业与农民间的桥梁。
据统计,2024年,科技小院已在该县开展农业科普大讲堂7场,组织线下技术培训152人次,走访17个行政村及2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股涌动在沃野间的科技力量,悄然重塑着来安农业版图。记者 李邦军 本报通讯员 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