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探简牍-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5/20 08:40:26
来源:安徽日报

博物馆里探简牍

字体: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阜阳市北城小学书法社团的孩子们来到阜阳市博物馆,开展“探阅简牍里的千年历史文化”主题研学活动。

  “阜阳双古堆汉简种类多,史料价值高,成熟年代早,异文多,书法也很精湛,可以明显地看到很多接近篆书字形的隶书。其中的《楚辞》残片,虽然只有2片9个字,却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两千多年前《楚辞》的最早写本,可谓一字千金。”阜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安徽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杨玉彬将阜阳汉简的发现、内容与价值娓娓道来,为孩子们答疑解惑。

  “原来学富五车、三缄其口、连篇累牍这些成语都和简牍有关啊”“老师说‘不学汉简,书法就无高古之风’,果真如此啊”……同学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认真听着讲解,兴奋地讨论着。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华东在现场演示了古隶演变以及隶书向楷书演变的过程,指导大家在竹片上写下喜爱的文字。孩子们凝神静气地临帖,一撇一捺学得有模有样,提按转折摹得有板有眼。

  据阜阳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像阜阳汉简这样的文物因其本身蕴藏的知识性,与普通观众之间确实存在距离感,为了让本土历史“看得见”、珍贵文物“活起来”,与小学共同打造“探阅简牍里的千年历史文化”主题研学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简牍文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还加深了对家乡历史文化传统的理解。

  近年来,阜阳市颍州区以“博物致知”为导向,通过馆校合作的形式将公共教育场所变成青少年教育活动的“课件库”,各学校与阜阳市博物馆联合打造的“文博通识”系列课程,将类似简牍文化这种“冷门绝学”和本地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

  “当提起阜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孩子们不再只用抽象的‘灿烂辉煌’‘博大精深’词语形容,而是能如数家珍地介绍家乡阜阳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这更能激发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颍州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通过一系列的“馆校融合”,将博物馆变成“沉浸式”育人课堂,在中小学生心中种下“博物致知”的种子,以深厚的文化内涵构筑学校实践教育新高地。记者 陈婉婉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东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