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非遗的三重变奏-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5/26 17:42:39
来源:黄山文旅

黄山非遗的三重变奏

字体:

  5月24日至25日,来自黄山的非遗匠人带着千年徽韵,与上海纽约大学的学子们共同开启了一场“古徽州·72 小时·奇遇记”,作为2025年“四季安徽”文旅推广系列活动之一,徽州鱼灯的流光、祁门红茶的蜜香、黄山烧饼的酥香与徽墨的松烟味正编织成一张文化之网,让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中国千年文明的肌理。黄山正以最鲜活的姿态,向世界展现美好安徽的风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故事。

  

  活化出圈:从徽州古村到国际都市

  “太棒了!感觉体验到了真正的中国!”在上海纽约大学的毕业季活动上,瞻淇鱼灯闪烁着最耀眼的中国红,一群年轻人围着流光溢彩的鱼灯发出惊叹。不少外国学生也举起手中的小鱼灯加入到巡游狂欢中,“这个会发光的东方锦鲤,应该成为全球毕业生的幸运符!”

  

  近年来,徽州鱼灯强势出圈,圈粉海内外。据了解,“黄山歙县看传统鱼灯”入选美团旅行2025年春节“十大非遗热门玩法”;徽州鱼灯亮相意大利罗马新春游园会、西班牙春节庙会、英国布里斯托欢乐春节活动,受到热烈欢迎。

  活动现场,徽茶与徽剧同样令人瞩目。来自上海纽约大学的留学生驻足徽茶摊位前,连喝三杯祁门红茶,“中国的茶味道太好了,我要把它带回去,让更多人品尝。”一旁的徽剧表演也热闹非凡,手持花枪,上演全武行,让现场留学生赞叹,“虽然听不懂唱词,但情感的表达跨越了语言。”这场徽派美学风靡全场,将黄山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符号,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焕发新生。

  

  文旅交融:非遗产业链的“点石成金”术

  徽州非遗不仅照亮文化传播的国际视野,也打开民生经济的致富之门。鱼灯带来的“夜经济”正在改写村民账本,徽州古城的“鱼趣馆老爷咖啡”“一盏鱼灯”等新兴业态,带动歙县吃喝游玩订单量同比增长458%,春节期间歙县鱼灯7天售出量过万件,销售额超百万元。鱼灯演艺团队15支近千人,先后赴北京、三亚、成都、上海等地开展商演190余场,创收超2000万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徽墨的“创新”更具现代感。胡开文墨厂推出的“鱼灯墨”“连中三元”墨锭,以传统吉祥纹样为考生祈福;“徽州好礼”文创店推出“文墨二两”奶茶,用可食用竹炭粉与徽墨融合,让年轻人在品尝中感受墨香魅力,是小红书“非遗打卡”的顶流产品,这些创新让徽墨从文房四宝变为时尚消费品。

  青春赋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在黄山非遗创新的背后,活跃着一群年轻的“守艺人”。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主动“牵手”,以创新者的姿态,推动非遗绽放璀璨光芒。“90后”歙砚雕刻师方永兴将徽州三雕技艺融入现代设计,其作品成为国际展会的常客。

  平均年龄不到20岁青年徽剧演员拍摄微电影《少年徽班》,吸引大量年轻人关注,青年演员们说:“要借助各类平台和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徽剧。”2024年黄山市徽剧院青年演员们累计参与演出100余场,填补传承人才的缺失,让徽剧在舞台上焕发生命力。

  聚焦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群,黄山市非遗保护中心策划的《非遗正年轻》纪录片正在热播,记录着年轻非遗传承人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以自己的行动助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

  当夜幕降临,上海前滩广场的鱼灯巡游队伍再次启程。从黄山新安江到上海前滩,从徽州古村到国际舞台,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正在书写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的新篇章。当古老的徽州文化与年轻的国际视野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文明的交融与新生。(歙轩)

【纠错】 【责任编辑:吴万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