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让高校学生“带着职称去就业”-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6/24 10:18:25
来源:马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马鞍山:让高校学生“带着职称去就业”

字体:

  近年来,马鞍山市先后在市内3所本科院校创新成立产业工程师学院,并在全国首创设立高校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将职称评审权限下放给学校,打破了过去不对在校毕业生进行职称评审的限制,产业工程师学院的学生一毕业就拥有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称“三证”,实现“带着职称去就业”。

  围绕破解“学用脱节”,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产教融合度。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实施工科院校教学课程改革,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如合作院校之一的皖江工学院工程师学院通过多学科融合培养模式,已形成“学生工程师”培养的创新模式。学校大一新生进校后就可以入驻创新院实验室,通过跨专业培训和实践让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自主创新与工程实践的能力。师生常年深入实验室,针对社会需求提出创新课题、申报知识产权,并推广应用。特别是学校“覆土新绿”学生工程师团队,依托在生态工程与边坡稳定治理方面的研究积累,集中地方废旧矿区生态治理的核心难点,为企业命题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技术方案。目前,该团队已完成当涂县和睦山废弃取土点固体废物处置及生态修复项目、安徽六国化工公司磷石膏堆场生态治理修复、青海威斯特铜业高寒条件下矿区边坡人工客土生态修复等产业命题项目。截至目前,该市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和各高校专业特色,选择人工智能、机械设计智造及自动化等55个专业,作为产业工程师学院的试点专业。

  另外,针对评审权限下放后可能影响评审质量、降低社会认可度的问题,推动试点高校制定工程师学院学生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加强对学生表现、实践业绩等重点环节考察,确保评审结果得到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整合用好教育、科技、人才等各类政策,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共同推进高校产业工程师学院建设。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经费,专项用于试点高校产业工程师学院建设、产业工程师学院毕业生留马就业奖励等。通过“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校企共建实习基地243个,建成工业机器人、VR、非标自动化等一批实验平台。同时,引导本地企业与高校建立定向合作培养模式,开设冠名班、定向班,订单式培养人才。目前试点专业毕业生留马就业率达30%。

  通过实施高校产业工程师学院改革,打通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融合通道,达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受益的效果。目前,已有1758名毕业生成为全国首批拥有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称“三证”的应届毕业生,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比过去最快评审时限分别缩短了5年、1年。3所试点高校与市内90余家规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向企业输送产业工程师学院优秀毕业生。2024年,皖江工学院830名毕业生申报工程系列职称,共有467人经评审认定获得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学生申请专利3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7件、不通过代理自主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件。(任德玲)

【纠错】 【责任编辑:钟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