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如篆书新篇——记合福高铁开通运营十周年-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6/28 14:38:40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安徽频道

长虹如篆书新篇——记合福高铁开通运营十周年

字体:

  

  2015年6月28日,合福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十年间,合福高铁安徽段运送旅客5.46亿人次,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铁集团)以精细服务暖旅途、以赋能发展展担当、以精心养护筑安全,让这条普惠万家、辉映神州的风景长廊,跃升为满足人民美好出行、辐射带动沿线发展的幸福通道。

  千里幸福路 温馨服务暖民心

  从开通初期的每天几十对列车,到如今高峰期超百对列车;从专业的规范化服务,到精准的特色化服务,十年间,合福高铁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走得快、走得舒适”大步迈进。

  作为合福高铁的重要枢纽站点,上铁集团合肥直属站在合福高铁开通后,充分发挥客运枢纽优势,结合客流变化特点,持续优化动车开行方案,加密动车开行频次,新增巢湖东-上海等始发列车,不断满足沿线群众出行需求,让“随到随走”成为可能。2024年合肥南站发送旅客超3701万人次 ,较2015年增长225%。

  

  针对合福高铁旅游客流占比大、旅客年龄跨度大等特点,合肥直属站积极推动与地方文旅和志愿服务的融合创新。主动对接地方文旅部门,在巢湖东、长临河等站设立旅游集散中心,开行高铁站至景区文旅直通车,巢湖姥山岛、长临河等景区游客量年均增长25%;以“皖美之旅”服务品牌建设为着力点,吸纳地方红枫志愿服务队、轨道交通志愿者等社会服务队伍,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采取接力志愿服务,由“进站口”延伸至“送上车”,由“出站口”延伸至“出租车”、地铁、公交候车区,实现“一站式”接送站服务,畅通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出行“最后一公里”。

  站内贴心,车上温馨。合肥客运段列车乘务员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层出不穷的小创意,让这条“最美高铁”的每一段旅程,都流露出品质与温度,充满着温暖与关怀。

  客流如织时,行李往往堆积如山,尤其是大件行李柜和座椅后排,常因同款同色行李箱混杂导致错拿。合肥客运段列车长方卉带领班组精准破题,定制了“彩色封条标签”,发放给旅客用于标记行李,有效化解了“撞箱”尴尬。更显用心的是,标签上印有方卉的联系方式,为旅客再添一道“安心锁”。一旦发生错拿或其他突发状况,旅客能第一时间找到乘务组。这份主动延伸的服务触角,让漫漫旅途倍感踏实安心。

  十年合福线 共筑经济腾飞梦

  “以前去福州?那真的是舟车劳顿。” G321次列车上,有很多常旅客,他们都是合福高铁的“老朋友”了。其中一位来自黄山的茶叶商李先生回忆道,“去福建谈一趟生意要山路颠簸十多个小时,遇上天气不好,时间更没个准。”

  合福高铁开通前,从合肥到福州旅途耗时近12小时。如今,最快仅需3个多小时,瞬息千里,美梦成真。“现在方便了太多。”李先生笑道,“黄山茶叶都坐上了高铁,奔赴更广阔的市场。”

  

  “早晨在黄山脚下呼吸清新空气,中午就能在福州品尝正宗闽菜佛跳墙”,这已经成为许多旅人的日常。在李先生的家乡,黄山北站从开通初期的年发送旅客约150万人次,跃升至近年超500万人次,十年累计发送旅客近2000万人次。黄山市游客接待量和文旅总收入翻了一番多,从10年前的354.4亿元,上升至如今超过840亿元。

  高铁的畅通不仅重塑了人们对时空距离的感知,更加速了人才、资金、技术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提升了区域要素流通效率。对于沿线普通百姓而言,合福高铁带来的改变更为真切具体,深深嵌入日常生活的一笔一划。

  ——求学之路因高铁而轻松。家在福州、刚参加完高考的小陈搭乘高铁,满怀憧憬地来到合肥。“我的理想大学是中国科大!以前担心离家远,现在坐高铁才三个多小时,周末想回家看看爸妈都很方便,感觉家乡和学校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亲亲之谊因速度而密贴。在合肥工作的闽北人张先生,过去每年只在春节返乡一次,“现在周末有空就能回去看看父母,陪他们吃顿饭聊聊天,高铁让‘常回家看看’不再是一句歌词。”

  ——同城之梦因便捷而成真。这条线路上,衍生了许多“双城记”的故事,有的旅客家住旌德、工作在合肥,有的旅客家住德兴、工作在南昌。高铁扩大了他们的就业半径,让工作与家乡不再是“单选题”,个体成长发展的空间,因高铁而更加广阔!

  日夜守征程 精心呵护铸坦途

  合福高铁穿行于地质复杂的皖南山区,对线路基础的稳定性和设备设施的可靠性要求近乎苛刻。

  

  夜阑人静,万物沉寂,却是铁路“天窗修”的活跃时段。上铁集团芜湖工务段打磨工区工长刘雷带领班组,披星戴月来到泾县站,为钢轨设备进行常规“体检把脉”。检查至5#道岔时,他发现18-20#枕木钢轨廓形偏差。已有十年“把脉”经验的刘雷,深知这种偏差可能造成列车晃动。他停下脚步,凭借着纯熟的实作功底与丰富的现场经验,快速制定出打磨设计方案,对钢轨廓形进行修理,并使用廓形仪、电子平直尺进行作业质量验收。经过反复的打磨对比,刘雷快速消除了该处钢轨廓形偏差问题。在成功解决了这一处隐患问题后,刘雷带领班组职工继续走向下一组道岔……

  这样“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夜晚,十年如斯。“把0.1毫米的精度刻进骨子里,成为职业本能”——线路间千百个刘雷,就这样共同秉承着“一丝不苟、见微知著”的专业精神,在各自岗位悉心守护合福高铁的安全点滴。

  “工务人”通过对道岔、线路等周期性静态检查,综合列车动态检测结果,对设备状态进行全面分析评判,开展轨道精调、钢轨打磨、道床捣固、桥隧设备维护等作业,消除现场动静态病害;“电务人”通过机械室人工每日巡视、人工月度检修,室外设备周巡视及月度巡视、道岔季度检修、轨道电路及信号机年度检修,确保信号设备运行正常;“供电人”通过检测分析结果,对接触网设备缺陷进行克缺,定期进行零部件紧固,对隔离开关、线岔、电分相等重点设备进行调整等检修作业,保障高铁供电可靠性。

  “人工”精密养护的同时,更需智能化科技护航的加持,共同铺就超5亿人次的平安出行路。

  合肥高铁基础设施段,养护着合福高铁线路的“三分天下”。十年坚守“预防为主、检养并重、科技支撑”为原则的日常综合养护维修体系,变“故障修”为“预防修”。整合检测、监测、维修历史等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设备劣化规律,预测故障风险,指导精准维修;综合检测列车、钢轨探伤车等工务轨道几何状态、钢轨状态、轮轨作用力等高速动态检测结果,掌握线路变化规律;通过HMVP系统声波分析,发现肉眼难以察觉的绝缘子劣化;运用大数据算法,精准预测区段内可能出现的故障;全天候“数字鹰眼”监控,让“松、脱、卡、磨、锈”等设备隐患无所遁形;全方位“无人机巡检”,让大跨度桥梁、艰险山区、高陡边坡、隧道顶端等人工难以到达的区域,得以快速巡查和详尽勘察。通过数智化检修技术的转型升级,以科技驱动,以创新护航,铸就高铁发展的平安大道。

  十载光阴,合福高铁已经深深融入东南大地的血脉,它拉近的不仅仅是时空距离,更是融合发展速度;它拉动的不仅仅是经济指标,更是幸福生活指数。下一个十年更值得期待,合福高铁将承载着新的梦想与期许,在壮丽山河间,继续飞驰向前。(蒋雨鸥)

【纠错】 【责任编辑:周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