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怀宁,项目建设热潮涌动,田园间瓜果累累,文明新风劲吹。在党建引领下,一幅堡垒强、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近年来,怀宁县紧扣发展脉搏,以党建为引领,激活高质量发展“红色引擎”,走出“党建强、产业兴、生态美、治理优、乡风淳”的特色之路。
建强党建队伍,领航振兴新征程
石牌镇永固村的蜕变,是怀宁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村道整洁绿树成荫,垃圾分类有序,砖墙变身休闲角,现代管理的“精致感”扑面而来。这份改变,源于全县首家村级物业管理公司——永固物业有限公司的成立。
面对安置小区管理需求激增与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固村党总支书记董卫青带领村“两委”,以“党建+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党员带头担任垃圾分类监督员、卫生巡查员;采取“入股+合作外包经营”,盘活闲置办公用地,发展家居装修、房屋租赁业务;将零散店面改造升级,引入电信网点、超市,既增加集体收入,又便利群众生活;还优先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从“输血”到“造血”,村集体经济累计增收30余万元。
怀宁县将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作为乡村振兴的“头号工程”,实施“三培养”行动,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将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通过 “内部选、外部引、上级派”等方式,让青年党员、致富能人等在企业岗位历练,选拔能干事的党员进入村“两委”,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如今,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村干部队伍,平均年龄43岁左右,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夯实党建根基,筑牢振兴新高地
腊树镇芦笋产业园建设现场,推土机轰鸣,工人挥汗如雨搭建大棚。腊树镇蔬菜产业园以“党建引领,产业聚合,共建共享”模式,走出产业振兴新路径。总投资500余万元、30亩智慧大棚的芦笋产业园,正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占地800余亩、年产值近500万元的蔬菜产业园,带动150名村民就业,助力12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增收50多万元。未来,这里还将打造集果蔬采摘、文化体验、休闲游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发展直播带货、休闲观光等新业态。
怀宁县坚持大抓基层导向,以提升党组织功能为核心,从多维度发力筑牢振兴堡垒。注重“头雁领航”,县级领导包抓、第一书记驻村,凝聚发展合力;开展“五星级村党组织”评定,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激活发展“源动力”;完善“党建+网格”治理模式,构建“支委包片,党员联户”网格体系,推动移风易俗、矛盾化解;创新村民共治,村干部坐班值班,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开设便民服务帮办代办渠道,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壮大集体经济,激发振兴新活力
6月28日,小市镇四联村,安徽新千点食品有限公司招工现场热闹非凡。这家即将于7月中旬投产的企业,预计能解决80人就业问题,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企业落地过程中,小市镇党委全力支持,解决招工、水电、场地等难题。小市镇8个村(社区)与企业联建,走出企业增效、群众受益的共赢之路。
石牌镇双一村立足实际,发展中药材种植。2024年10月,流转180亩抛荒地建成“百草园”中药材基地,种植1.8万株连翘、54万株丹参,与企业建立“种植 — 收购 — 加工”一体化合作模式。预计年产连翘8万斤、丹参24万斤,亩均收益6000元,为村集体创收60万元。
怀宁县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形成土地流转、乡村旅游等多元发展格局。19个乡镇立足资源特色发展产业,引导群众参与,县直单位提供政策支持,将集体经济收益用于民生领域,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优化基层治理,赋能振兴新格局
雷埠乡白桥村,一场因屋檐积水引发的邻里纠纷,在“乡村夜话”中化解。“乡村夜话”开展前,村干部及时赶到现场,提出加装导水槽的解决方案,平息风波。
怀宁县以党建为“红色引擎”,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创新开展“乡村夜话”。县委统筹、组织部牵头、乡镇落实,县乡村三级联动,围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开展活动。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倾听民意、解决难题,今年已举办1096场,参与群众2.1万人次,解决问题913个。各乡镇还总结推广“三人小组”“司山模式”等经验,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党旗红,乡村兴。怀宁县以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稳步前行,描绘出一幅产业旺、生态美、百姓富的时代新篇。(檀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