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零时,随着为期8天的过渡运行阶段结束,安徽空管分局(以下简称分局)完成了空管业务从骆岗至新桥的搬迁过渡运行保障工作,标志着该分局自2013年以来历时12年的骆岗、新桥两地运行模式彻底终结,空管保障迎来新桥时代。
此次搬迁的“伏笔”源于12年前的机场搬迁。2013年5月,骆岗机场整体迁移至37公里外的新桥机场。由于条件受限,分局当时把塔台管制、气象服务、飞行情报报告以及部分通讯导航业务搬迁至新桥机场,区域和进近管制以及大部分通讯导航业务仍保留在骆岗机场内。自此分局开始了长达12年的两地运行模式。随着时间推移和两地联系的密切,该运行模式弊端逐渐显现:人员捉襟见肘、两地通勤频繁、后勤保障压力增大、运行成本增加、与驻场民航单位交流不便……直到分局新桥管制业务楼建成投产后,这一困境才得到破解。分局决定把骆岗机场内的空管业务整体搬迁至该楼内,并于2025年5月正式实施。
“自此,我们实现了两地运行模式的‘突围’,集中优势力量做好空管保障,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主责主业,对分局未来高质量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分局副局长(主持工作)施红亮兴奋地说。
2025年春运一结束,搬迁准备工作骤然提速。“一定要赶在暑运开始前完成搬迁任务。”分局党委综合研判后一锤定音。
“此次业务搬迁是分局经历的规模最大、难度最大、变更项目最多、情况最复杂、风险系数最高的保障任务。远非2013年的转场搬迁可比。何况骆岗、新桥两地相距37公里,无形之中也增加了搬迁的复杂性和风险系数。”分局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朱军深度剖析搬迁工作的艰巨。
面对这一急难险重任务,分局全体干部职工在民航空管上级领导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紧紧围绕搬迁任务分解表和“路线图”,紧锣密鼓地推进各项工作。
早在2024年7月,分局就着手准备业务搬迁事宜,建立健全了搬迁工作机制,成立了领导小组和6个专业组;组织编写了《民航安徽空管分局空管设施设备建设工程启用搬迁方案》,并根据任务分解表阶段性跟踪检查和督促各项任务落实情况。
此外,分局机关、气象台、后勤服务中心等部门也在气象服务以及通勤、餐饮、住宿、搬迁运输上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但凡安全有1%的风险,都要花100%的精力去化解!但凡质量有1%的缺陷,都要下100%的气力去雕琢!确保实现安全、平稳、顺畅的目标。”分局副局长张森林坚定地说。
分局将管理和运行的重心围绕搬迁保障工作展开:通过每天的搬迁专题会议和临时协调会,对当日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协调解决发现的问题;对照前期安全评估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管控,并根据转场过渡各个阶段可能遇到的场景,动态跟踪、评估、识别危险源的管控情况并持续关注衍生风险;联合上海区管中心开展自动化系统TCU脱钩应急演练;与相邻军民航管制单位、上级空管单位、驻场各单位、地方无委等保持应急协调和密切联络。
管制部门充分发挥带班主任、检查员、教员的关键作用,协同抓好现场运行,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走样。技术保障部门建立运行保障情况分析制度,组织技术骨干及时分析总结运行保障中出现的情况,识别并管控新的风险隐患,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5月25日零时许,施红亮在新桥管制大厅宣布:安徽分局区域、进近管制服务正式由骆岗切换至新桥运行。
激动人心的一幕终于到来!5月24日23点59分,“东方2420,雷达服务终止,联系合肥塔台”,随着骆岗管制大厅发出最后一句指令,保障合肥地区民航安全19年的骆岗业务楼在夜色中落下了帷幕。三分钟后,亦即5月25日0时2分,“西部6358,合肥进近,雷达看到了。预计33号跑道盲降进近,沿MIDOX—02号进场,通播A。”新桥管制大厅正式启用后的第一句指令也顺利发出,正式标志着骆岗、新桥两地顺利完成交接,进近、区域管制服务已全部切换到新桥管制业务楼。
“骆岗业务楼自2006年启用到今天‘功成身退’,经历了合肥管制区年飞行量从十几万到几十万再到突破百万关口的‘三级跳’,是空管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为安徽民航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日在骆岗业务楼值守的朱军充满感情地说。
据统计,从5月21日零时起开始影子A运行,到5月28日24时后影子B运行结束,整个过渡运行期间,分局共保障航班22387架次,其中进近保障6073架次,区域保障14206架次,航班放行正常率达到87.63%。搬迁过渡过程安全有序,管制运行平稳,设备保障正常,气象及航行情报服务提供顺畅。
“业务主场从骆岗搬迁至新桥,这对分局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保障能力实现新的、质的飞跃。从硬件配置上,管制扇区由10个可增加至24个,运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可满足区域、进近年保障航班量180万架次的需求。”施红亮满怀信心,“未来,我们将依托新桥管制业务楼更具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的运行环境,持续推动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迭代升级,奋力谱写建设世界一流空管崭新篇章。”(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