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北市杜集区紧扣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工作目标,着眼“建管用育融”一体化发展,整合多方资源,挖掘亮点特色,拓展实践路径,努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质增效。
“建”强阵地,实现阵地建设全域化。整合辖区资源全面建。着眼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活动共联,以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为单元,整合开放式党校、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资源,规范建设5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阵地建设全覆盖,进一步拓展服务维度、延伸服务触角。目前,8个实践所站获评市星级文明实践示范阵地。打造功能服务升级版。建成3000平方米的杜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有理论宣讲室、文化活动室、科普宣传室等4个功能室,设置青年交流角、杜集区好人馆,引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并根据实践活动需要,统筹整合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载体、项目活动,实现“一个中心、多种功能、共享共用”。融合地域文化主要素。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中,有效将“孝”“善”“和”等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杜集特色文化融入其中,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承杜集文化底蕴,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地域自信。
“管”有规范,推动实践活动便民化。规范阵地运行。安排专人负责区中心、镇(街道)所两级日常管理,实行活动计划月公示制度,五类功能室在工作日内,面向群众免费开放。创新开门询单、中心制单、群众点单、志愿接单、社会评单“五单法”,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优质服务,最大化满足群众需求,全力打造思想文化阵地和文明实践综合体。规范活动组织。统筹文明实践队伍、活动资源,组建理论宣讲、法律服务、文化体育、教育服务、科技科普、健康医疗六大专业服务队,分别明确1个区级部门牵头负责和若干责任部门配合。每周策划1至2场专业服务活动,精准对接不同群众需求,真正将“服务”体现在方方面面,切实提高服务质效。规范积分管理。围绕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任务和群众需求,以“劳动美”公益超市为平台,将移风易俗、人居环境等39项难点问题量化为积分指标,制订积分标准,规范兑换流程,建立兑换台帐。指导积分超市精准化设置兑换商品、便利化提供兑现服务,确保积分兑换顺民意、接地气。
“用”出活力,突出服务内容精准化。创新活动形式。持续输送政策宣传、文化生活、公益助学等优质项目资源,吸引群众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场、农家书屋等“做客”,采取“理论+文艺”“理论+阅读”等多种模式,策划大型活动200余场次,深受群众喜爱。丰富活动内容。2024年以来,组织开展主题宣讲、文明实践活动80余场。开展“我们的节日”、爱国卫生、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文明生活等各类活动2000余场,服务对象10余万人。
“育”好典型,做到品牌培育特色化。弘扬和谐礼让。以石台镇梧桐村群众无偿腾出自家宅基地,建成“三米巷”事例为典型,推动其融入道德评议范畴,拍摄《和美“三米巷”》短视频,打造“家风家训”主题公园,建设家规廊、家谱墙。开展系列“微宣讲”和乡村文化展演等群众性宣教活动,推动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工程走深走实。选树先进典型。常态化开展“信用好榜样”评比推荐、“最美庭院”示范户等典型评选、表扬宣传。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故事汇基层宣讲,创新策划锣鼓报喜送上门等活动,发挥德治润心塑行作用。目前,全区获评中国好人30人、安徽好人34人、淮北好人113人、杜集好人175人。传承文化基因。大力推进武术、戏曲、腰鼓、书法等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建设多功能武术教室,形成“一校一特色”格局。打造“非遗小院”,开设“非遗传承”公益课堂,在南山汉文化博物馆增加汉式婚礼、国学成人礼等汉文化展示,举办“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技艺传承”等活动,提升非遗活态展示水平。
“融”合推进,推动文明实践多元化。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通过创新实践形式、优化实践内容、提升实践质量,以“文明实践+”的形式,推动文明实践提质增效。打造新阵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创建省级、市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8个。对接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外国语学院、淮北理工学院等5支高校实践团队,打造大学生乡村实践基地2个。建立乡风文明积分兑换点4个,打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阵地“和风苑”,有效推动文明新风建设。拓宽新形式。创建杜集区好人馆、科普宣传室、小朱庄战斗烈士陵园等思政实践教育基地18个,在清明节、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现场教学活动200余场。组织青少年开展以“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革命精神”等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150余场次,引领青少年在情景式、沉浸式、互动式教育实践中立志向、长本领。(赵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