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聚焦民生所需,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搭建线上互联互通的“全市一个停车场”,打造停车智能诱导、无感离场缴费、错峰共享车位等场景,持续提升市民出行体验。
速度:无感支付,“秒级”离场
高效出行的密码,就藏在合肥市的智慧应用场景里——通过使用ETC,依托数据赋能,可实现自动识别车牌、费用秒级结算,提升离场缴费效率,让汽车排“长龙”的现象越来越少。
“我们增加了摄像头等停车场的硬件设施,同时和金融单位合作,升级合肥南站智慧停车平台,车辆只要办理了ETC服务,摄像头识别身份后自动确认停车时间并扣费,3秒内就能离场。”合肥南站停车场相关负责人说。
合肥南站还与百度地图深度合作:打开手机蓝牙,市内导航自动启动,可精准指引车主驶向空闲车位,以及一键寻车。
合肥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量数据的汇聚与共享,为智慧停车建设铺就无形“高速路”。据统计,“停宜慧”智慧停车系统覆盖全市1246家停车场,可实现39万个泊位全城联动,“合肥停车”App线上日均服务12万次。
力度:巧用空间,盘活资源
破解停车难,根本在供给。合肥市深知此理,下足功夫拓展“车位版图”。
在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皖能大厦北侧,一座智能立体车库拔地而起,七层高的“钢铁森林”里,“机器人搬运系统”大显身手。
“皖能大厦立体车库拥有12台搬运机器人、4套升降系统,通过车牌识别以及人脸识别功能,实现90秒内停取车,整个过程高效便捷,大大节省停车空间,增加泊位数量。”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车库内共有210个可停车位,其中42个是充电车位,用于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而在瑶海区,东一环P+R公共停车场(即驻车换乘停车场)同样深谙空间利用之道,凭借立体构建的巧思,在有限土地上打造出143个车位。市民驾车至此,停车后步行几分钟即可到达轨道交通2号线三里街站D出口,真正实现停车无忧、换乘便捷。
合肥市还巧用“共享”思维,通过治理“数据孤岛”、打破部门壁垒,将全市各类国有停车资源纳入专业化运营体系。目前,已有140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向社会开放共享,释放停车泊位2.39万个,优化车位供给体系,缓解停车压力。
温度:免费惠民,“错时”暖心
合肥市始终坚持民本理念,下足绣花功夫,推进智慧停车既有“精度”又有“温度”。
据悉,合肥市通过构建多层次停车诱导体系,在城市主干道、商圈周边设置多块停车诱导屏,实时更新并向过往车辆发布车位空闲信息,还通过“合肥停车”App等渠道指引车主快速找到合适的停车场。
合肥市政务服务中心日均接待办事群众量大,短时停车需求高,为此,推出了免费停车服务——燃油汽车可享受2小时免费停泊,新能源汽车更享有5小时的免费“礼遇”,办事群众不再为停车焦虑,从容享受“停下即办”的暖心服务。
每逢重要时间节点,合肥市都会在市域范围内提供免费泊位,现已连续六年开展中高考期间的免费停车爱心活动。今年6月,全市以中高考考点为圆心,向周边停车场及路内泊位辐射,覆盖市区35个中高考考点,共计提供免费泊位约3.2万个,其中免费停车场101个、免费路段28个,为考生和家长“保驾护航”。
温情也在社区与商圈的“牵手”间传递,部分商场与周边小区、单位开展“错时共享”停车服务。白天,小区闲置车位向商场顾客敞开;夜晚,商场车库则为归家居民亮灯。
比如琥珀五环城小区,白天推出265个车位向社会共享。通过“合肥停车”App,市民可一键申请、在线签约。
小泊位,大民生;精管理,暖人心。从“秒级离场”的畅快,到“上天入地”的巧思,再到“共享错时”的暖意,合肥市在方寸泊位间精耕细作,用数据驱动效率提升,既写出了“停”稳幸福的合肥答卷,更展现了一座城市提升治理效能、传递人文关怀的生动实践。(黄紫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