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太湖县全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构建“批供一体化”新模式,推动“先征后供”串联模式转向“征供双轨”并联模式,保障项目早落地,跑出节约集约用地“新速度”。
机制引导推动,优化用地报批“路径”
深化专项跟踪机制。建立项目报批“专班+专员”工作机制,全面落实重点工程“一项目一专班”,实行周碰头、双周调度,每周梳理并更新项目保障进展动态,协调解决项目用地报批环节“梗阻痛点”;指定专人紧盯报件审批进度,及时化解用地组卷上报过程中出现的费用缴存、资料补正、文件签发等问题,解决用地手续报批要件多、流程长等困难,确保各个环节紧密衔接、高效推进,目前跟踪服务6个重点项目用地审批,用地组卷报批效率提升20%。
畅通容缺闭环机制。在基本审批条件具备、申报材料主件齐全的情况下,建立“容缺受理+承诺补正”闭环机制,对非核心材料,项目单位承诺在时限内将材料补齐补正后,可先予受理审批,进一步优化办理流程,压缩办理时长。
实行并联推进机制。全面推动“批供一体化”改革,在土地报批阶段同步启动供地全要素准备,并联推进项目准入、规划审批、建设条件出具、地价评估、文物勘查、环评、地质灾害评估、土壤调查等事项,提前做好供地方案编制,实现从报批完成后到挂牌出让仅用时16天,较常规时限压缩约50%。
模式引领带动,打造土地供应“样板”
推行“标准地”供应。全面落实“净地”出让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模式,建立“标准地”出让流程、审批承诺、验收办法、信用监管等制度,推行“用地清单制”“带方案出让”以及点状供地等,2024年以来,供应工业用地“标准地”7宗410.71亩,“标准地”出让占新增工业用地面积的100%,有力保障了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
构建“定制地”供应。统筹政府共性要求和企业个性需求,在企业承诺土地资源配置后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开发建设的基础上,政府结合企业的产业类型、规模、规划设计等,集成运用土地及招商引资政策,提供与企业承诺相匹配、与企业个性化需求相契合的专属“定制地”,并通过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工业项目用地投入产出监管合同”,构建政府部门和企业方的双向约束机制,提升用地产出效益。
做优“闲置地”供应。持续开展批而未供、闲置低效用地网格化清理处置专项行动,采用引导腾退、协议收回、资产重组、提质增效、工业上楼等多种方式,加快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自2022年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该县累计处置批而未供3227亩、闲置低效用地2844亩,为产业发展腾挪了发展空间。积极探索城区零星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科学合理规划,加大零星地块出让力度,并将零散地块用于建设口袋公园、临时停车场、健身场所等,发挥“地尽其用”效益。
服务引航驱动,强化效能提升“引擎”
“拿地即开工”快捷式服务。深化审批改革,建立提前介入规划、提前启动审查和提前覆盖指导的项目用地服务机制,对带方案出让工业项目和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全面实行“拿地即开工”,让企业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在7个工作日内获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一次性缴清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税费的,可同步申办获得不动产权证,将“等地期”转化为“加速期”,7宗工业项目实现“交地即拿证、拿地即开工、验收即发证”。
“用地管家”无忧式服务。对照县级重点项目清单,全面梳理各环节审批事项,选派“用地管家”在项目选址、报征等阶段进行“一对一”全流程跟踪服务,主动对接项目建设单位,走访了解项目前期准备情况,一次性告知项目审批流程、事项、材料、时限等,并对超过审批时限的事项开展提醒催办,最大限度缩减项目落地时间。
“问诉求解难题”上门式服务。坚持“上门送服务”常态化,将政务服务前移至企业“家门口”,并精准制作“政策工具包”,确保服务不断档、不脱节。深入项目现场,了解项目在用地审批、规划许可等环节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供个性化精准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支持,2024年以来共走访或踏勘项目现场52次,解决企业问题诉求15项。(蔡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