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含山稻产攀新高-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7/08 10:35:46
来源:马鞍山日报

科技赋能,含山稻产攀新高

字体:

  仲夏时节,含山县环峰镇祁门村的稻田里,插秧机往来穿梭,将嫩绿的秧苗整齐植入沃土。含山县环峰永飞家庭农场负责人毕永飞蹲在田埂上,随手拨开一株秧苗查看根系:“看这苗情,今年百亩攻关田亩产突破新高应该不成问题。”作为全县2个“百亩攻关田”的实施主体之一,他的农场正通过“揭榜挂帅”机制,与省农科院专家团队联手向高产目标发起冲刺。

  百亩攻关田:

  揭榜挂帅破瓶颈

  “政府张榜、专家揭榜、产量冲高,这套模式让咱种地汉也有了‘科技靠山’。”毕永飞指着田头的标识牌介绍,他的百亩高产攻关田由省农科院揭榜攻关,核心目标是实现亩产800公斤以上,力争850公斤以上。眼下正值水稻播种尾声,田里采用的“机插秧+精准施肥”技术,使亩均用种量减少1.5公斤。

  根据项目方案,百亩攻关田集成了四大核心技术:选用玮两优8612、祥两优676等优质高产品种,通过智能化育秧中心提供标准化秧苗,采用土地深耕20厘米以上改善土壤结构,推行“基肥+分蘖肥+穗肥”三段式精准施肥,实现良种+机条播+平衡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科学田管的全流程科学管护,亩均化肥用量减少8%;配套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无人机飞防覆盖率达100%。“就说这水肥管理,专家给做了‘定制方案’,什么时候灌水、施多少肥,都有科学依据。”毕永飞翻开手机里的田管记录,每一次操作都有着农科院“智囊团”的保驾护航。

  含山县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全县2个百亩攻关田均由省级及以上科研团队领衔,目前已完成品种筛选和机插秧工作,预计秋收时将同步验证亩产850公斤的技术可行性。农技服务中心主任杜雄鹰算了笔账:“按当前长势,只要后期不遇台风等自然灾害,攻关田亩产突破750公斤是板上钉钉的事。”

  千亩示范片:

  高标准农田提质效

  驱车来到仙踪镇华芳家庭农场,1700亩连片稻田在阳光下泛着生机。负责人施华望着刚刚插秧的田地,开心地说道:“去年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后,粳稻亩产从620公斤跃升至650公斤,今年有望再上一个台阶!”

  这里的“蜕变”源于系统性的农田升级。通过土地平整、沟渠疏浚、道路硬化等工程,昔日的“块块田”变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化农田。机插秧技术的全覆盖大大减少了人工与除草成本,水肥一体化设备实现精准施肥,无人机植保替代了传统人工作业,劳动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作为含山县10个水稻千亩示范片之一,华芳家庭农场还承担着“示范+订单”的双重任务,县农业部门统一提供含山大米专用品种、制定标准化生产方案,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确保“种得好、卖得优”。施华坦言:“政府给项目、企业保销路,我们种粮的底气更足了。”

  万亩辐射区:

  全链条服务稳产能

  在含山,一幅“万亩稻浪”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当地通过“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模式,目标建成2个万亩水稻示范片,辐射带动全县15万亩水稻生产。同时,含山县大力推进科技赋能全产业链: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建立1个水稻百亩优质田,为含山大米产业发展提供种子“核芯”基础;新建5个以上水稻连栋式育秧中心,新增年机械化育插秧能力达1万亩以上,保障机插秧大面积推广应用;加强水稻“一喷多促”技术落实见效,力争实现全覆盖,大大减少农药使用量,既提高水稻产量,又提升稻米品质,为水稻产业夯实了科技根基。

  品牌化战略则让“含山大米”实现价值跃升。借助地理标志认证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含山大米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打造10万亩含山大米绿色生产基地,其中订单生产基地5万亩以上,亩均收益提升300元以上,不仅让农户尝到了品牌增值的甜头,更推动“含山大米”在市场竞争中彰显独特优势。

  从百亩攻关田的技术突围,到千亩示范片的模式创新,再到万亩辐射区的产业升级,含山县正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书写着水稻单产提升的新篇章。数据显示,2024年含山县水稻总产达21万吨,2025年将在高产示范带动下再创新高,预计辐射区内水稻平均增产5%,全县水稻亩均增产2公斤以上。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科技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通讯员 唐延豪 赵淼)

【纠错】 【责任编辑:钟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