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旌德:两代人的“甜蜜坚守”-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7/10 14:58:52
来源:新华网

宣城旌德:两代人的“甜蜜坚守”

字体:

  七月的皖南,群山叠翠,旌德县孙村镇碧云村的枣林里,碧云玉枣正汲取着暑气的滋养,在枝头泛起诱人的红晕。

  县志记载,碧云玉枣因朱元璋赐名而载入史册。1978年,当生产队的土地上仅存几株老枣树在风中摇曳时,23岁的方荣和找到队长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金疙瘩,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自此他与玉枣结下不解之缘。从肩挑手扛复垦荒地,到20世纪90年代在1亩试验田中播下新苗,再到如今坐拥200株亭亭如盖的枣树,他用半辈子时光在皖南丘陵间勾勒出传统技艺的传承轨迹。2021年,碧云玉枣凭借独特种质特性入选农业农村部遴选发布的全国农作物十大优异种质资源。这份“国字号”认证,恰是对他“守艺如守心”的最好注脚。

  

  碧云玉枣树挂果

  “摘枣要等红透三分之一,当天就必须洗净蒸熟,然后需要足足烘满三天。”方荣和说。这套完整承袭古法的制作技艺,源自方荣和儿时对村中老匠人手艺的记忆复刻。从采摘到分级需要四步完成:在处暑后采摘,当日采摘的鲜枣需在两小时内完成清洗蒸熟,再经三日炭火慢烘,最终以果实大小为标准分级。2023年,他带领家庭成员完成800斤干枣产出,按4:1的鲜干转化比例计算,这背后是对数千斤鲜枣的精细筛选与匠心淬炼。

  面对劳动力短缺难题,他吸纳周边村民参与拣枣分级,既破解“用工难”,又带动周边就业;借助2024年省级农业项目申报成功后获得的30万元扶持资金,他改进了种植技术,完成了枣树的建立、取样和栽田工作。

  

  玉枣干产品

  面对种植面积受限的现实,方荣和将目光投向产业链延伸。玉枣干凭借食补功效成为养生佳品,枣核入药也得到应用。更让他欣慰的是,47岁的儿子已全面接手枣园事务。“不计较非遗的名头,只要子孙接着做,这枣就有奔头。”这番朴实的期许,让千年枣艺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金钥匙”。

  

  碧云玉枣园

  46载春秋,他用坚守让玉枣从几株老苗长成“国字号”资源,用创新让古法技艺对接现代市场,更用一颗“守艺心”诠释着非遗传承的时代内涵。一颗小小的玉枣,既能承载千年文化记忆,亦能成为叩开乡村振兴之门的密码。(刘欣怡 储洁 宗依琳)

【纠错】 【责任编辑:周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