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基层治理暖民心-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7/13 16:27:44
来源:和县县委宣传部

和县:基层治理暖民心

字体:

  大街小巷中,便民服务在代办员的脚步下越走越近;党群驿站内,邻里温情在社区工作者的巧手中越织越浓……在和县,一股简约务实的清新之风,正悄然改变基层治理服务方式。

  全科社工,一人能办多样事

  清晨8点,一场晨会正在和县镇淮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大家注意了,最近办养老金资格认证,刷脸更方便,不过角度要找准……”分管民政业务的社工武腊梅正拿着手机比划,分享最新操作要点。这样的晨会,如今在社区已成常态。过去“一人讲、大家听”的模式,已悄然变成大家伙儿一起“说”政策、“碰”难题的交流会。

  为了让社区工作者更快了解全面业务,社区党组织提炼整合“党团关系转接、独生子女光荣证、生育登记证、残疾证、‘4050’补贴”等5大类68项高频事项,印制成册。从政策依据到服务对象、从所需材料到办理流程,一目了然。“这份清单让新手心里有谱,再加上晨会上‘老’社工分享的实战窍门,双管齐下,大家在面对居民不同需求时,心里才有底。”镇淮社区党总支书记偰明说道。

  业务能力的“全科化”,带来服务范围的“无界化”。“居民走进社区大门,我们关心的不是他住哪个网格,而是他需要办什么事。” 负责第七网格的肖晨光一语道出“全科社工”服务理念下“划格而治”到“有求必应”的质变。今年以来,依托社区设立的综合服务窗口,“全科社工”已累计接待居民300余人次,综合受理各类事项110余件。

  朝阳代办,服务精准送到家

  在和县朝阳社区,常住人口超万人。要把服务精准送上门,光靠热情可不够。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娜一语点出关键:“‘朝阳代办’上门服务,基础是‘四清’——小区底数清、居民情况清、代办人员清、群众诉求清。摸清了这本‘明白账’,服务才能送对门!”

  为摸清这本账,社区精选政策熟、业务精、服务好的社工,组成专业代办队伍。队伍以网格为单位,化身“摸排小分队”,走家串户,将居民尤其是高龄老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群体情况登记在册。同时采用“政策集成+服务直通”模式,定期梳理高龄补贴、到龄领取养老金、残疾证办理等18类适合“上门代办”的事项清单。谁符合条件、要哪些材料、走什么流程,代办员们心里都很清楚。

  自今年2月代办机制建立以来,社区已累计受理群众咨询1100余件,提供上门代办服务近400次。代办员们带着政策和表格,更揣着一份为民解忧的热忱之心,变“窗口等”为“上门办”,实现了“居民跑腿”到“社工代办”“居民找服务”到“服务送上门”的转变。

  党群驿站,暖心织就邻里情

  社区秉持“一个党群驿站提供一项特色服务”的理念,在居民小区全覆盖建立党群驿站的基础上,精心打造“抬脚就到”的“家门口”服务网。各驿站立足居民需求、挖掘社工特长,打造各具亮点的服务项目。

  要问哪个最有烟火气?书香华府小区的党群驿站绝对榜上有名。走进驿站二楼,一个十多平方米的房间,缝纫机的“哒哒”声不绝于耳。顶针、裁衣划粉、皮尺、各色团线摆满了工作台,这里俨然成了一个温馨的裁缝铺,“掌柜”正是包片社工——张文慧。

  “真没想到,高中毕业后跟师傅学的裁缝手艺,在这派上了用场!”张文慧语气里透着自豪。驿站建成后征集服务项目时,张文慧就向社区表达了想为居民提供缝补服务的想法。“社区很认同我的想法,鼓励我把手艺亮出来服务大家。”就这样,在社区支持下,她“重操旧业”,开始为居民提供免费的缝缝补补。起初只在每周四开放,可居民的需求实在太“旺”,补个裤脚、换个拉链、改个腰身……找她的人络绎不绝。很快,服务时间就扩展到周一到周五的全天候,“张裁缝”也成了小区的“知名人物”。

  一传十,十传百。张文慧的手艺和驿站的便利很快传开。现在,不光书香华府小区的住户,连周边小区的居民也慕名而来。

  从书香华府的“爱心裁缝铺”到中央花园的“翰墨飘香”绘画班;从安粮学府的“暑期课堂”到京都公馆的“宝妈工坊”……这些特色服务,正让驿站成为居民生活中大事小情的汇集地和终点站。

  随着“全科社工”在全县14个城市社区的不断推广以及78个党群驿站高效运转,今年以来累计代办群众事项2000余件,服务群众超4000人次。“办好民生实事”正在和县大地化作一次次高效办理、一趟趟暖心跑腿、一件件贴心缝补,在“家门口”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暖心答卷。(祝伟宏)

【纠错】 【责任编辑:刘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