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保”背后的民生考量
“车子来车子去,住的民宿也干净,让我们转移,也是为我们好,当然愿意。”7月8日,提及6月22日因暴雨发生的紧急避险转移安置情况,旌德县孙村镇玉溪村水金洼村民饶良英快人快语,“差不多每年都要转移,但一次比一次好,感谢政府的周到安排。”
山洪“来得猛危害大”
今年58岁的饶良英嫁到水金洼已有30多个年头,这里距离集镇主干道不到2公里,是兔子岭脚下的一片洼地,面朝开阔的稻田,背倚百余米高的山丘,是该县在册的重点管理的地质灾害点之一,也是该镇汛期人员转移最频繁的隐患点之一。多年以来,当地不少村民通过在外安家置业或响应政府异地搬迁政策纷纷外迁,但也有像饶良英这样年龄大了、不愿离乡的群众,如今还有11户15人。
“几乎每年都要组织群众转移安置,每次都会产生不少费用。”孙村镇副镇长左华敏告诉记者,一到汛期,他们就格外紧张,镇村干部24小时值守,联村组长带队下村不间断巡查。2020年洪灾,镇里紧急转移了36户70余人,安置了10天,镇财政花费了9万多元。“9万多元对于乡镇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左华敏坦言。
旌德县应急管理局局长姚盈民有着丰富的乡镇工作经验,对此更是深有体会。作为山区县,该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74处,威胁区涉及人口105户374人,山洪易发区(低洼易涝区)75处,威胁区涉及人口1000户3154人。全县10个乡镇都存在切坡建房情况,共231户859人。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转尽转、应转早转是最有效的防御措施。但山区县洪水有“来得猛、退得快、危害大”的特点,并不是每次转移安置,都会发生险情,而每次转移都实实在在增加了财政负担。
“小财政”撬动“大民生”
如何以最小财政投入撬动最大社会效益,为群众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我们立足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同发展’,积极创新防灾减灾工作思路,灵活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小切口办好小事,使乡镇基层应急管理的一件件大事、实事落地生效。”姚盈民告诉记者,他们主动联系保险机构,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定制化”需求,定制了突发自然灾害“守护保”保险。
2023年,旌德县以乡镇为基本单位与人保财险旌德县支公司签订了正式的投保协议,按每个灾种每人1元的标准,由财政承担保险费用,不用群众掏一分钱,免费为全县112665名常住居民购买突发自然灾害“守护保”保险,成为全省首个实现为群众购买“守护保”保险县域全覆盖的县。根据保险协议,在保险期间,凡是在县域内,当居民遇到暴雨造成的河流洪水、内涝及引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导致人身伤亡、紧急疏散、转移安置、应急救援等费用支出,都可获得保险赔付。
据介绍,“守护保”保险对因灾导致人员伤亡的最高伤亡责任险额达10万元/人,最高医疗费用责任险额达1万元/人,最大程度提升了群众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同时,该险种为基层政府提供紧急救援费用最高责任限额达20万元,最高转移安置费用达每人每天50元,最高保障天数可达10天,最高安置费用责任险额达10万元/次,成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常规预算的有力补充。保险期内,各镇累计责任限额达50万元。
2023年旌德县未发生大的险情灾情,但在汛期遭遇3轮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累计转移安置群众30户57人,全县总费用支出约1.1万元,获得保险赔付5250元,保险赔付占比约为47.73%。2024年6月19日至7月3日强降雨期间,全县累计提前转移安置群众736户1359人,总费用支出46.72万余元,保险赔付23.86万余元,约占51.07%。
旌德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守护保”保险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最大程度地减小了基层政府财政压力,更增强了普通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基层干部组织群众转移避险更加积极果断,群众也更加信任、配合。“这种‘政府+保险’的协同机制,既破解了以往汛期群众转移难、有抵触情绪等问题,又解决了基层政府财政负担重、干部转移群众压力大等后顾之忧。”孙村镇镇长胡葆华感慨。
探索保险方案再升级
在两年探索工作的基础上,旌德县今年进一步推出“守护保”保险优化方案。一方面探索扩大保障范围,即将原有的单一灾因暴雨灾害,扩展为多灾种灾因,包括台风、暴雨、暴雪引起的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另一方面,探索把上限提高,即在每人1元基础版之上,推出2元升级版(保险期内,累计责任限额200万元/年;最高伤亡责任险额达10万元/人;最高医疗费用责任险额达1万元/人;最高安置费用责任险额达20万元/次;紧急救援费用最高责任限额达20万元)。今年全县10个镇为11.2万余名常住居民购买“守护保”保险保费165226元,其中有6个镇购买2元版,4个镇购买1元版。
“除了探索扩大保障范围和提高上限,我们还探索和争取把相应经费用活。一方面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推动将自然灾害保险纳入救灾资金统筹使用范围,减轻基层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建立保费返还协调机制,按赔付比例梯度支持地方防灾减灾救灾宣传。”姚盈民表示。
“以最小的财政投入撬动最大的社会效益,拓宽了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治理的渠道,让受灾群众伤者有医、亡者有赔、转移安置有吃住。”宣城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江政义介绍,该市将加大“守护保”险种推广力度,让基层政府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中获得更多资金支持,群众利益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截至目前,该市签约乡镇超过60个,其中旌德县、泾县和绩溪县三个县实现全覆盖。
据江政义介绍,接下来,该市还将继续深入探索“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新方法、新路径,进一步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治理的渠道,不断提高防范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 张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