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别薪传”实践团以“红壤深耕,青禾知行”为行动指引,聚焦“红色资源+绿色振兴”,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学生们在这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中,于实地探访中传承红色基因,感悟乡村巨变,书写青春答卷。
追寻红色足迹,于历史回响中筑牢理想信念
大别山,一片浸染英雄鲜血的红色沃土。实践团师生循着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先后走进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韩摆渡镇等地,在红色地标上触摸历史温度,在深情讲述中感悟初心使命。实践团师生们在古朴街巷漫步,参观鄂豫皖苏区道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井等遗迹,斑驳的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革命年代的艰苦卓绝与先辈的坚定信仰。在六霍起义纪念塔前,师生们庄严肃立,敬献花篮,深切缅怀先烈。在韩摆渡镇红色村史馆,珍贵图片与实物资料系统展现了该地区革命、建设、改革的壮阔画卷。走进安徽省工委驻地旧址——汪家祠堂,会议室和办公室等场景的复原,仿佛将成员们带回那段烽火岁月。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当代青年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聚焦绿色振兴,在田野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是鲜明底色。实践团以“青禾知行”的姿态,深入金寨县域,走进科技小院、养殖基地、田间地头,近距离观察了解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振兴的创新实践。
在金寨智慧家禽科技小院,现代化的鹅场养殖基地令人耳目一新。科技小院依托安徽农业大学技术支持,将科学养殖理念与当地资源优势相结合,在通过智能化管理、生态化养殖,提升鹅产品品质产量的同时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走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之路。负责人介绍,科技小院的技术团队扎根基层,“手把手”指导农户科学养殖,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在乡村沃土上生动演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翻山越岭,扎根沃土。科研人员把实验室搬进田埂,将论文写在枝头,以田垄间的期盼指引研究课题,用科技的良种育出乡村的金穗。在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综合试验站,科研人员紧扣地方需求,围绕茶叶、中药材、特色养殖等产业攻关,让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茶叶提质增效、中药材绿色防控,到新品种培育、废弃物循环利用,一项项落地成果彰显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也深化了成员们对“把科研报国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理解。走进大湾村,创新的“光伏菌棚”项目,采用“上发电、下种菌”立体模式,高效利用光能与土地,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提供了就业岗位。“昔日愁吃穿,如今笑开颜”,大湾村的变迁正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振兴的生动缩影。实践团还参访了安徽筑梦种业有限公司,与农科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著名水稻育种专家陈金节研究员分享了数十年如一日扎根稻田、潜心育种的科研历程,从他“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追求中,学生们深切感受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学子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推动红绿融合,于协同发展中探索振兴新路
红色是大别山的精神底色,绿色是大别山的发展亮色。“大别薪传”实践团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红色资源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精神纽带,绿色振兴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的现实路径,二者相辅相成,“红色资源+绿色振兴”的融合发展模式,正是大别山革命老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与重要路径。在独山镇,丰富的红色资源与乡村旅游结合,将军故居、革命遗迹串成研学线路,让游客接受教育的同时带动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实现了“红色文化”向“红色经济”的转化。在大湾村,“红色记忆”与“绿色产业”交相辉映,村民们在讲述脱贫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同时,通过发展茶叶、光伏等绿色产业走向富裕,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
学生们纷纷表示:“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我们走出了象牙塔,双脚沾满泥土,心中装满思考。它告诉我们,青年的责任不仅在课堂,更在广阔的天地。传承红色基因不是空谈,是要将这份精神融入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实际行动中。”(岳婉 胡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