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的背景下,近日,我省发布《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放心消费若干措施(2025—2027年)》,推出涵盖“供给升级、秩序优化、维权提效、生态共建、标杆引领”五大行动15项举措。
全 覆盖消费环境全链条
产品质量过不过硬、市场竞争是否公平、消费维权能否快速解决……消费环境,涉及面广泛。《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放心消费若干措施(2025—2027年)》是我省首次构建覆盖消费环境全链条的政策体系。
“这是安徽首个将消费环境建设政策工具系统化、体系化的政策文件。”省市场监管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若干措施》通过“政策组合拳”打破部门壁垒。例如,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整合农业农村、市场监管、海关等10个部门力量,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
针对消费领域长期存在的“标准不一、维权难、体验差”等痛点,此次出台的措施创新性地将分散在各环节、各领域的政策工具系统集成,形成“宏观机制+微观措施”“正向激励+负面约束”“源头预防+末端治理”三维治理体系。
例如,在服务消费领域,同步推进“场所安全保障”“服务标准健全”“信用+工程实施”“合同示范文本推广”“服务认证推进”“质量监测评价”六大工具箱,实现从安全底线到品质高线的全链条覆盖。
在维护市场经营者合法权益上,探索建立市场监管、司法行政、公安、法院、检察、信访等部门协同处置恶意索赔工作机制,打击以投诉举报为名的恶意索赔行为。
不仅全省多部门协同优化消费环境,作为长三角区域重要成员,我省此次推出《若干措施》,着力深化区域消费维权协作。
推进“满意消费长三角”提升行动,与沪苏浙共建消费环境区域标准,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探索跨区域消费投诉“快速处置通道”,实现“异地受理、一地办结”;推动消费信用信息共享,建立长三角经营者“红黑榜”。
《若干措施》用集成创新筑牢消费环境的“四梁八柱”。省市场监管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说:“这标志着我省消费环境建设从‘单一监管’向‘系统治理’转型,为全国消费环境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安徽模式。”
细 聚焦群众“身边事”
群众事,无小事。尤其是在消费领域,“小问题”不解决,就会损害消费大环境。
《若干措施》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问题,打出“铁拳”组合,靶向治理民生痛点。
针对食品安全,实施“一品一策”专项治理,重点监管婴幼儿配方乳粉、食用农产品等,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
近年来,文旅产业发展火热。我省重点打击“不合理低价游”“强迫消费”,严查旅游合同乱象。
面对网络市场,整治直播带货刷单炒信、流量造假,查处“套娃”收费、诱导消费。
在价格监管上,强化医药、教育、旅游等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清理违规市场准入壁垒。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我省将完善“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制度,推动投诉数据从线上向线下延伸,让消费者“用脚投票”。推行“赔偿先付”制度,大型商场、平台将先行赔付消费者损失,再向责任方追偿,此举将大幅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我们正在试点‘信用可视化’场景应用,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商家信用档案。”省市场监管局相关处室负责人透露,将建立“红黑榜”制度,对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经营主体实施联合惩戒。
到2027年,我省将动态发展线下无理由退换货承诺单位5万家以上;建设消费维权服务站6000家以上。
新 发展新型消费业态
增加优质供给,释放消费活力。此次《若干措施》,从消费场景着手,首店经济、夜经济、银发经济……这些当下热议的消费主题,均有部署举措。
围绕首店经济,鼓励国内外品牌在皖开设首店,举办新能源汽车首发式,到2027年引进全国首店、省市首店200个以上;围绕夜经济,打造一批夜间文旅消费地标,激活夜经济活力;围绕银发经济,支持适老化改造产品“焕新”,发展养老托育服务认证……
在广阔的县域市场,重点推进“千集万店”改造,发展直播电商特色产业带,实现充电桩“乡乡全覆盖”、换电站“县县通”等。持续推动县级物流配送中心改造升级,到2027年,我省将稳定运营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8000个以上。
“我们将打造‘安徽有礼’文创品牌,提升‘皖美休闲旅游乡村’知名度,让消费场景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省文旅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
面对快速变化的消费市场,不仅要紧跟消费热点,还要解决好不断出现的新消费痛点。《若干措施》针对预付卡,提出加强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领域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企业发卡监管,探索实行预付式消费资金托管模式。
从源头上化解消费纠纷,我省将制定全省统一的消费环节先行赔付工作指引。到 2027年,培育放心消费基础单元2000个以上、放心消费集聚区100个以上。(记者 彭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