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上午10时许,高温炙烤着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雷山社区4000亩玉米田,玉米叶片被晒得卷成了喇叭筒。52岁的种植户雷野在自家80亩玉米田头,正手持铁锹清理毛渠里的淤泥。清淤后,他抹了把脸上沁出的细密汗珠,目光紧盯着汩汩流入的河水,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多亏社区及时调度引水,河水顺着主渠经分水口至毛渠就直接流入田里,抗旱用水不愁了。”
雷山社区玉米田紧邻萧濉新河、龙岱河两条河流,当地因地制宜在上世纪90年代就建成多条引水沟渠,去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进行了改造提升。
记者在龙岱河董圩三队排灌站看到,管护员朱德胜合上水泵闸刀后,清澈的河水被抽进蓄水池,通过涵管源源不断地流入主渠。“我们共修复6条主渠,灌溉网络四通八达,主渠每间隔300米就设置一处分水口,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00余亩。”朱德胜说。
雷山社区党总支书记朱云峰告诉记者,群众通过沟渠河水灌溉农田成本更低,灌溉费用经社区补贴后,群众每亩只要5元钱。“对于沟渠覆盖不到的农田,我们通过水泵二次提水,做到应灌尽灌。”
采访中,宋疃镇农水站站长费玉陶带队赶到雷山社区,深入田间指导抗旱服务工作,送来水泵等抗旱设备。
“我们动员靠近河流的4个村、社区,通过泵站往蓄水池多引多补,同时对输水沟渠、水泵等设施及时进行检修和维护。”费玉陶说,对于远离河流的其他8个村、社区,充分发挥抽水机械、机井作用,组建村级抗旱小分队,多举措推进抗旱自救,全力保障灌溉用水,为农田精准“解渴”。(记者 吴永生)
【纠错】 【责任编辑:刘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