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暑气渐退。农家小院里,几张小板凳围成一圈,安徽农业大学思政课教师徐玉祺摘下草帽,和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同学们开始了一堂特殊的“农家小屋思政课”。
白天,徐玉祺是“配角”——隐身在实践队员们身后观察、指导。现在,他是台上的“主角”。徐玉祺掏出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白天观察到的细节:小张同学听说每年来参观的游客超过50万人次时张大了嘴巴,小王同学在茶园追问产业升级的瓶颈……
“同学们,昔日的贫困村为啥能摇身一变成为富裕村?”徐玉祺向同学们抛出问题。“老百姓的观念变了,大家都想着挣钱过好日子。”“我感觉村集体很重要,带着老百姓一起想办法。”“还是要兴办产业,农文旅结合,老百姓日子就好起来了。”……学生们纷纷抢答。
多么生动的思政案例!在徐玉祺看来,田野间的课堂确实不一样,学生们似乎打开了脑洞,有很多奇思妙想。理论的种子,就这样在田野沃土里生根发芽。
今年暑期,在筹划“三下乡”工作时,安徽农业大学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为每支校级重点团队“标配”一名思政课教师,让他们全程扎根实践一线,把思政课堂搬到乡村振兴最前沿。于是,团队创新采用“双师制”:专业导师带学生领略智慧农业的精彩,思政导师引导学生感悟家国情怀的深意。
“对农业高校来说,‘三下乡’不是走马观花的‘打卡’,而是一场沉浸式的‘育人实践’,思政课老师就像‘指南针’,让实践活动更有深度和内涵。”校党委书记张庆亮一语道出了这项改革的“内核”。
专业导师日授科技新知,思政导师夜话家国情怀。这种“1+1”的安排,让学生在实践中迅速成熟。学生陈晓雨在日志中记下:“现实版思政课不只是让我们听道理,更给了我们读懂乡土、扎根基层的底气。”
感觉到变化的不只是学生。思政课老师王野全跟着三支团队连轴转,盛夏骄阳将他晒得黝黑发亮。在金寨县的山路上,看着学生们汗流浃背却干劲十足地调研,他深有感触:“以前备课总愁怎么‘讲透’理论,现在懂了,思政课的生命力,藏在田野沃土里,藏在同学们‘扑下身子’那股实打实的劲儿里!我自己也被上了一课。”
朝夕相处中,教师们摸清了学情,更从学生“脚踏实地”的热情里,找到了思政课守正创新的灵感源泉。师生“双向奔赴”,思政教育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大学生们不仅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更把“三农”的种子播进心田,生根发芽。(记者 陈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