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八公山区:48个调解点,绘就一方平安图-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8/01 08:40:18
来源:安徽日报

淮南市八公山区:48个调解点,绘就一方平安图

字体:

  淮南市八公山区将矛盾预防化解的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探索形成“就解工作法”,构建起预防在前、调解优先、就地化解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48个调解点,绘就一方平安图

  淮南市八公山区“老娘舅”调解小组协同司法所干警,在山王镇林场村调解村民土地纠纷。淮南市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在淮南市八公山区王巷村的田埂上,一场持续多年的土地权属纠纷终于迎来和解。

  “都是老邻居,早年亲如一家,如今怎能为几分地伤了和气?”满头银发的“老娘舅”郑文卿握着武陈两家当事人的手,用乡音细数过往互助暖事,又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他们析法明理。最终,双方不仅达成和解,更约定“农忙搭把手、遇事互相帮”。

  这温情一幕,是八公山区15年来深化基层矛盾化解工作的生动缩影。目前,全区已构建区、乡镇(街道)、村(社区)48个基层矛盾纠纷调解点。

  拓展调解理念:

  从民间智慧到“就解”实践

  “调解不图名与利,就为给乡亲们讨个公道。”郑文卿的话,道出了“老娘舅”群体的初心。

  “老娘舅”这一称谓,根植于淮南“娘亲舅大”的乡土伦理。在当地民俗中,村民间有了矛盾,总愿找舅舅评理说和。舅舅既与纠纷双方有亲情联结,又能保持相对中立,其公信力源于乡土社会的人情往来与道德共识,是民间自发形成的“调解智慧”。

  2010年,基于这一深厚的民间治理土壤,八公山区在山王镇山王村率先试点,精心挑选3名在当地声望高、辈分长、熟人头、知民俗的退休老党员、老干部,成立“老娘舅”调解小组。他们长居本地,懂族亲关系、晓历史渊源,与群众“话能说到一块儿”,易于被群众接受。

  退休前就职山王镇派出所多年的郑文卿,因具有“公心、热心、耐心”成为首批成员之一。他对乡风民俗、邻里关系了如指掌,正是“老娘舅”所需的“接地气、有威望”的理想人选。

  患腰间盘突出、糖尿病的他,曾在零下六七摄氏度的雪天,徒步10多公里赴约调解;面对一家弟兄因坟地纠纷扬言“炸房”的冲突,他先以“炸房违法判刑”的法律警示稳控局面,再用“宗族脸面”的乡情伦理打开心结,最终促成双方当场签约,避免了恶性事件。“看到当事人握手言和,比吃蜜还甜”,是他乐此不疲的原动力。

  15年来,“老娘舅”调解小组深入走访群众2万余人次,协助开展法治宣传教育600余场次,通过法律专业知识与耐心调解,山王村化解邻里矛盾、土地纠纷等360多件,“有矛盾找‘老娘舅’”已成为群众共识。

  近几年,山王镇零信访,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调解小组曾获“安徽省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郑文卿等优秀调解员获得“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等国家级荣誉。

  2024年,在“老娘舅”调解成功实践基础上,八公山区委社会工作部进一步深化内涵、健全机制,汲取《淮南子》中“以和为贵”的文化内涵,全面推广“老娘舅”做法,推动形成更加完善的“就解工作法”(即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工作法),通过健全组织网络、规范调解流程、强化联动保障,将矛盾预防化解的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构建起预防在前、调解优先、就地化解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壮大解纷队伍:

  从“单兵作战”到“多元联动”

  “郑老,这起漏水纠纷涉及装修标准,法律依据我拿不准……”年轻调解员小李的请教,是八公山区“老带新”传帮带的日常。

  八公山区坚持党建引领,推动解纷队伍从首批3名“老娘舅”,逐步发展到70余名调解员,实现从局部试点到全域覆盖的拓展,让基层调解力量延伸至每个角落。

  据介绍,八公山区持续充实调解队伍,以有公信力、有相关经验、有乡土情怀“三有”为标准,吸纳“老党员”“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等70余名,实现2乡镇、3街道、42村(社区)全覆盖,144个网格均有调解员值守。同时,加大后备人选储备,组织120名后备调解员跟班学习,形成“老带新”梯队。

  着眼提升调解能力,八公山开设“就解大讲堂”12场次,结合征地拆迁、土地承包等本地常见纠纷类型,邀请法官、警官、律师讲解民法典、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融入方言土语、民俗习惯等本地化元素,让调解员从“只懂情理”升级为“情理法理双通”,提升用群众语言化解矛盾的能力。

  此外,八公山区还注重凝聚专业合力,组建由法官、警官、检察官、律师等构成的法律支持小组,强化与政法、国土、农林等部门协调联动,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为调解工作提供专业法律知识和对口政策支持。在“老娘舅”调解中心设置司法、检察、人社、信访等接待窗口,定期会商研判矛盾形势,构建起“多元参与、专业支撑、闭环解纷”的多元解纷格局。如今,纠纷化解率达98%,群众满意度达99%。

  完善机制体系:

  从“经验调解”到“闭环治理”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这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追求,在八公山区通过“老娘舅”调解升级“就解工作法”的机制创新得到落地见效。

  在组织架构上,该区构建“区级调解中心、乡镇工作室、村社微阵地”的立体化解纷网络,70名“老娘舅”扎根一线,每月开展“爱邻说”党群议事活动,提前排查隐患。在流程规范上,形成“走访攀亲摸需求、重点问询理脉络、部门对接定方案”的调解路径,针对老工矿区劳动争议、农村土地纠纷等复杂高发领域,建立“纠纷分类、部门对接、专业支撑”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增强调解实效。2024年,复杂纠纷化解率同比提升30%。

  在调解方法上,因案施策,通过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形成“四措并举”调解法。即以法定界,将法治思维贯穿全过程,2024年以来,已为 60余起案件提供法律指导,经调解普法后99%当事人能明晰权责,协议履行率达100%;以理明义,组建“讲理说事团”,用“六尺巷”“家和万事兴”等道理巧解纠纷,促进360余起家庭矛盾圆满化解;以情破冰,创新“方言拉家常、故事引共鸣、协商化干戈”三步法,用乡音乡情敲开群众心扉;以文润心,融入“淮南子文化”“淝水之战”等地域元素,借文化力量促进观念转变。同时,在保障机制上,落实相应补助和“一案一补”政策,解决后顾之忧。

  机制创新带来治理效能显著提升。15年来,八公山区累计化解各类纠纷1280余件,化解重大信访隐患60余件,赴省及以上上访人次同比下降76%。近5年来,八公山区先后3次荣获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区”,2022年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区,基层治理能力实现新跃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通讯员 靳晚 记者 黄永礼

【纠错】 【责任编辑:周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