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薯卖薯”迈向“全链增值”-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8/06 08:29:22
来源:安徽日报

从“种薯卖薯”迈向“全链增值”

字体:

  近日,记者来到枞阳县义津镇朱公村红薯生产基地,只见百余位村民正在俯身插苗,伴着指尖翻飞,一根根红薯苗被插进了松软的沙土里。

  “这沙地透气,种出的红薯可甜呢!”65岁的鲍正如擦了擦汗,手里的苗插得又快又稳。

  枞阳县义津镇红薯种植历史悠久,2020年时该镇8个村总种植面积640亩。为了发展红薯产业,镇里组建了红薯党建联盟,促进抱团发展。

  “虽然土壤适宜、种植基础好,但以前红薯种植和经营大多是传统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现代营销理念支撑,没有形成品牌和产业,市场影响力弱,经济效益不高。”义津镇副镇长李经邦介绍,红薯产业“都在做、做不大”,成了产业困局。

  如何破局,实现红薯产业做大?面对自身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义津镇致力于引入专业化的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多方对接和努力,今年,该镇成功引入广州生长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前来投资,谋划打造“红薯特色小镇”。目前,该公司投资建设的红薯产业园项目正在实施,265亩先行示范种植基地已开始运转。

  “这里的土壤的确好,前期测试,种出的红薯甜度非常高。”广州生长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李承亮蹲在田边,仔细检查此前种下的红薯苗生长情况。他告诉记者,基地内今年试种了“天目山小香薯”“西瓜红”“玛沙莉”“紫菜薯”等12个品种,都是目前市场上受欢迎的、亩产效益比普通品种高30%左右。“像这块红薯基地,预计上市后能带来3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

  据介绍,该公司还与华南农业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改良品种;同时引入滴灌、智能温控等设备,推动曾经“靠天收”的普通田,转变为“选种、种植、采收”全流程可控的“样板田”。

  光种得好还不够,得让种出的红薯有“辨识度”。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含“甜”“糖心”关键词的红薯产品销量常年靠前,但“控糖”趋势又让“甜度适中”成为新卖点。为此,在红薯产品的包装设计上,该公司结合基地实际突出“长江沙地,甜而不腻”特色。基地运营团队还在策划开展“长江沙地蜜薯”直播,在打响品牌的同时带动“出货”。

  对于义津镇来说,全链条升级不止于一个落地项目。李经邦介绍,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该镇建立起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并着手打造红薯深加工车间。“红薯特色小镇”二期也已开始规划,将结合镇域内的“方园”景点、先让村的“让德”文化,以及挖红薯、烤红薯、学做粉丝等体验式“打卡”项目,打造“文脉+薯香”旅游线,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目标。

  “以‘一产’为基础,激活‘二产’、链接‘三产’,单一的农作物便能够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金疙瘩’,真正实现从‘种薯卖薯’到‘全链增值’。”李经邦表示。

  红薯种植基地内,鲍正如忙完手头的活后,又向技术员请教起了红薯种植管理的要点。

  “我家地流转给公司,每年稳收3000元租金,同时一年在这务工4个多月,还能挣到1万多元。现在我还在学习红薯管理技术,未来自己种红薯,再与公司合作,效益一定会更好。”提及产业致富,鲍正如喜笑颜开。(记者 刘洋 通讯员 桂晨晨)

 

【纠错】 【责任编辑:钟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