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地信学院秉持“开放办学、注重实践”的理念,历经十余年探索迭代,构建了覆盖全链条的社会实践体系,在教学改革、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等方面交出亮眼答卷,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鲜活范本。
整体谋划,构建全链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不是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学院逐步形成了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划分为“基础认知-技能训练-岗位实战-综合应用”四个阶段,实现从理论教学到生产实践的无缝衔接。
这一体系的构建始终以“强化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强调“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从2010年率先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开展2个月小学期顶岗实训,到2025年将实训专业扩展至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地理科学、导航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等5个专业,实训时长调整为4个月。该学院始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让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近5年,已有1682名学生通过这一体系完成实训实践,为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细管理,全力保障实践质量
高质量的实践教学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地信学院围绕实践全流程,构建了“制度先行、过程严控、闭环总结”的管理模式,确保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该学院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覆盖“前期准备-单位遴选-岗位双选-动员-实施-总结”全环节。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智化过程监控方式,形成“远程监控+实地调研”的双重保障。实训结束后,学院召开总结大会,表彰表现优异的学生,组织经验交流分享会,让他们的实践心得成为全体学生的“鲜活教材”。
协同发力,深化校企合作育人
地信学院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构建起“基地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格局。
目前,该院已建立校外实践基地26家,其中省级实践育人基地3家、校级示范基地3家,均为地理信息、测绘工程等领域的优质企业。每家基地每年可提供20至50个优质岗位,涵盖数据采集、地图编制、遥感分析等岗位,让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在实战中提升专业技能。在基地建设基础上,学院进一步开设“美图班”“国图班”“园测信科班”等3个校企合作班,与3家企业共同设立“星图”“南方”“精蓝”等专业奖学金,激励学生投身专业与实践,形成“学习-实践-激励”的良性循环。
深耕细作,持续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十余载的深耕细作,地信学院在人才培养、教学研究与学生就业等方面成效显著,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助推器”。
近五年,地信学院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全国高等学校GIS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11项(国家级57项),在“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GIS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奖175项(国家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23项)。基于扎实的实践历练,学院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学生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成为行业骨干力量。(曹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