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 治水兴水惠民生-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8/08 10:50:54
来源:安徽日报

精准施策 治水兴水惠民生

字体:

  近日,铜陵市郊区老洲镇沙池排涝站的自流闸门高高拉起,滚滚长江水顺渠奔涌汇入内湖,激起层层涟漪。

  “把陈瑶湖水位补到9.95米,蓄水总量达到3500万立方米,可保障周边20多万亩农田用水。”郊区水利局局长孙晓辉介绍,今年上半年,郊区江北片区降雨量较常年偏少两成到三成,“必须抓住长江水位尚高于内湖水位的窗口期蓄水。”

  连日高温,铜陵市郊区水利部门组建5个工作组,分赴全区98个圩口、153座泵站和12座水库,在汛期安全检查中同步开展一线走访,了解群众用水需求、农田灌溉需求,精准施策护安澜、保用水,全力构建“大水务”发展格局。

  结合需求打好提前量

  走进沙池排涝站中控室,记者看到,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流量、水位等数据。

  “24.4立方米/秒的设计自流流量,自动化启停,坐在控制室就能精准为陈瑶湖补水。”孙晓辉告诉记者,自今年7月7日利用长江与内湖的水位差启动补水以来,陈瑶湖水位已从9.59米升至9.89米,扣除每日2厘米至3厘米的消耗量,实际抬升近50厘米。

  为何要向陈瑶湖补水?背后有降雨量偏少的原因,也有广大农户的灌溉需求。

  在老洲镇老洲村阳毅家庭农场,20余亩稻田里的秧苗生机勃勃。“我这是‘稻虾共作’模式,上半年干旱时生产没受影响,全靠补水及时。”农场负责人汪潭生笑着说。

  今年3月,结合前期降水偏少实际,郊区水利局提前制定了引江水入湖预案。3月底,接到老洲镇及汪潭生等农户反映田地缺水问题后,郊区水利局第一时间启动预案,保障农户提水灌溉需求。

  “为解决提水费用问题,我们协调老洲镇、港好江南公司等单位共同承担,节省了区级资金70余万元。”孙晓辉介绍,从4月5日到5月22日,该区累计从长江提水2200万立方米,保障了全区8万亩稻虾田、数百户养殖主体无一因缺水受损。

  “有了用水保障,我们扩大生产才能没有顾虑。”看着长势良好的水稻,汪潭生高兴地说,下一步将扩大“稻虾田”规模,把产业做大做强。

  精准施策筑牢防护堤

  烈日下,郊区大通镇祠堂湖堤坝上,郊区水利局副局长仇智带领着第三方质量检测团队,正在对2024年堤防水毁修复点进行细致检测。现场,技术人员头戴安全帽,手持专业设备,在新回填的土方区域选取样本、检测压实度。

  “这个修复点不仅回填了土方,还在坝体中间加设了一道混凝土截渗墙。”仇智介绍,水利工程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经得起高水位和长时间浸泡考验。

  防汛抗旱重在“防”。今年,郊区构建区、镇、村三级排查体系,对长江干流、陈瑶湖等7大水系开展“拉网式”检查,特别是对去年整治区域做到排查精细化、全覆盖。

  “去年汛后我们投入650万元完成了5处重点水毁工程建设,今年对横埠河陈瑶湖镇段13公里堤防进行白蚁整治,开挖蚁巢43处、埋设诱杀包1520个。”仇智边说边打开手机里的照片,通过前后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从“蚁穴贯通”到“夯实回填”的全过程。

  铜陵市郊区地跨长江两岸,辖区河流、湖泊众多,除去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细致排查水利隐患之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重要。今年,郊区水利局启动了“三个一批”计划,即谋划一批重大项目、补齐一批基础设施短板、培养一批技术骨干。

  “计划分三年实施。在资金保障上,我们探索‘拼盘整合’模式,即将中小河流治理、易涝区排涝泵站建设等6类22个项目打包申报,形成了总投资6.72亿元的水利项目库。”孙晓辉介绍,今年该区聚焦险工险段,推进建设红旗泵站配套渠系工程,明年重点申报皖河水系郊区片排涝工程、“三水统筹”水润乡村项目,分阶段推进建设元宝圩300千瓦泵站改扩建工程、两湖灌区和两湖流域防洪治理等项目,“就像蚂蚁搬家,每年啃下一块硬骨头。”

  广纳民意提升获得感

  记者在郊区陈瑶湖镇花园圩花园闸看到,刚刚完成重建的圩闸正平稳运行。花园村党委书记凌田告诉记者,去年防汛时花园闸设施老化导致排涝能力受限,发现问题后村里向镇里、水利部门进行了反映。

  “水利局很快就来开展实地勘察,从项目申报、设计审查到批复开工,前后不到一个月。”凌田表示,老闸赶在汛期前完成拆除重建,让大家心里踏实多了。

  群众水利方面的诉求得到及时响应,在郊区并非个例。前段时间,沙池排涝站周边农户反映沟渠不畅导致引水效率低,水利部门组织人员三天内就清淤了两公里沟渠,确保灌溉水顺畅地流到田间。

  不等指令,让水利工作顺着水脉、跟着民心走。郊区水利部门推动全体干部职工“沉下去”,从4月初开始,干部职工跑遍该区江北片区所有行政村,与村党支部书记座谈、向种植大户询问,把问题诉求一一记在本子上。

  “摸清情况才能更好地化解问题。”郊区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办公室主任姚斌介绍,为了适应农业生产新变化、农户新需求,他们走访灌溉水系,精细设计补水路线,测算年度用水蓄水总量,“现在可以肯定地说,今年下半年农业用水可以全面保障。”

  在“下沉”中听诉求、纳民意,通过查勘研究出方案、解民忧。随着“沉下去”不断深入,郊区水利部门和镇村、其他部门还建立了高效的联动机制。

  “立足于已经产生的‘化学反应’,加上模式的创新、设施的完善,我们有信心更好地治水用水,实现水润万家、泽惠民生。”孙晓辉表示。记者 刘洋 本报通讯员 陈磊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东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