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如何走出课堂、真正触动心灵?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给出的答案是:让青年学子带着思政课题走进乡村田野、红色旧址、社区巷陌,在“三下乡”实践中把“课本理论”转化为“脚下行动”,把“精神洗礼”沉淀为“成长养分”。学校以“实践五步法”构建“行走的思政课”体系,让思政教育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实现“问题导向—实践浸润—服务践行—反思升华—长效传承”的育人闭环。
第一步:锚定思政之问,带着课题走出去
出发前,学校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将思政教育目标转化为具体实践课题。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设计“靶向性”问题:商贸学院聚焦“青年如何以专业之力赋能乡村振兴”,艺术学院追问“红色基因如何通过文化创新传承”,团委支教团思考“教育公平如何在乡村落地生根”,马克思主义学院则探索“革命精神如何照鉴当代青年担当”。
第二步:浸润乡土课堂,在实景中悟思政
在合肥杨庙革命纪念馆,商贸学院实践团成员从革命先辈“浴血奋战保家国”的故事中,体悟“初心使命”的千钧重量;在旌德县木活字印刷体验馆,艺术学院学子亲手排版、刷墨,在“以字传史、以文载道”的非遗技艺中,理解“文化自信是更基本的力量”;在岳西县莲塘村茯苓基地,聚星联盟实践团见证“菌棒培育—切片加工”的标准化产业链。
第三步:践行服务初心,以行动践思政
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学校引导学子将思政认知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具体行动,让“做”成为“学”的延伸。
在马郢村的田间地头,商贸学院学生化身“新农人主播”,用“农业科普+公益直播”助农销售;在淮南潘集区刘圩社区,城市建设学院“淮畔青锋”团队清理白色垃圾、排查水域隐患,在改善人居环境中诠释青年责任。
从直播助农到义务支教,从防诈宣传到环境整治,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双手解决问题,让思政课的“知”在服务奉献的“行”中得到印证。
第四步:沉淀实践感悟,带思考返课堂
学校通过“实践分享会”“思政研讨会”等形式,引导学子将乡野见闻、服务体悟转化为对思政理论的深度思考。
学生们带着“乡村治理如何更有效”“非遗传承如何破圈”等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回到课堂,与老师探讨、与同学辩论,让思政课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让理论学习有了实践的“源头活水”。
第五步:构建长效机制,让思政育人长效化
为避免实践成为“一次性活动”,学校着力构建“校地联动、持续赋能”的长效机制,让思政教育在循环往复中深化。
艺术学院与旌德县版书镇达成合作,将木活字印刷、宣砚制作等非遗体验纳入“艺术实践课程”,让文化传承教育常态化;城市建设学院总结刘圩社区服务经验,形成“专业服务+长效反馈”模式,推动环保、安全知识普及制度化。
这些机制让“三下乡”从“短期实践”变为“长效育人”,让思政教育从“阶段性活动”融入“成长全周期”。
从带着思政问题走进乡野,到在实践中感悟理论力量,再到以长效机制固化育人成果,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实践五步法”,让思政课延伸至广阔天地,成为“大地上的课堂”。在这里,每一次田间调研都是对“乡村振兴”的深刻感悟,每一次红色探访都是对“初心使命”的深切叩问,每一次服务奉献都是对“责任担当”的鲜活诠释。青年学子在“行中学、学中思、思中做”,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知、情、意、行”的统一。(赵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