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老旧小”自治共管破局之路-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8/15 08:30:08
来源:安徽日报

探寻“老旧小”自治共管破局之路

字体:

  合肥市瑶海区“暖宝驿站”志愿服务队开展“清洁美家园”活动。

  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街道茶亭社区就物业管理工作征求居民意见。

  仅有2栋楼、56户居民,物业费一平方米每个月0.39元,即便100%收缴,一个月也仅1755元。这是合肥市瑶海区幸福家园小区的现状。

  “这点钱,连请个保安都不够,更别提保洁、维修了。”小区居民陈大爷的喟叹,是众多“老旧小”小区的真实写照。

  规模小、收费低、设施旧——“老旧小”小区管理面临双重困境:市场化物业公司因成本考量望而却步,传统管理难以为继,这让其成为城市治理中公认的“硬骨头”。

  2024年,合肥市委社会工作部协同市委组织部、市房产局等部门,深入全市67个自管小区开展专项调研发现,自管小区“经费收支平衡难、基础设施改造难、环境秩序整治难”普遍存在。

  调研显示:自管小区八成不足200户,物业费标准极低,两成不收费,三成收费低于一平方米每月0.5元,管理服务长期薄弱。近七成建于2000年前,管线陈旧、屋顶渗漏、车位不足等问题突出,且半数缺乏专项维修资金。“老旧小”叠加低收费,成为市场化物业眼中的“无利洼地”。

  市场化路径失灵之际,困局何解,如何破题?

  去年以来,合肥市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推进一场党建引领自治共管的治理变革,通过“筑基、赋能、固本、拓圈”的系统实践,蹚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善治之路。

  筑基——

  先锋引路,信任聚心破坚冰

  当物业缺位、信任冰封,谁能为治理点燃星火?党员先锋率先站了出来。

  小区物业企业撤离后,瑶海区和平路街道茂林路社区的金桂园小区曾一度陷入混乱。

  社区党委迅速行动,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网络,将公心强、能力优的党员骨干推选进业委会。

  老党员郑承铸就是其中一员。他自学疏通下水、换开关、补种绿化、修路灯等技能,成了居民心目中的能人、热心人,居民有需求他随叫随到,居民有矛盾他耐心调解,外出居民甚至将家门钥匙丢给他,请他帮忙照料家中事务。

  “钥匙管家”机制,由此创新推出。社区党委在党群服务站设“钥匙托管点”,20多户居民将备用钥匙交给党员志愿者,应急时双人见证开锁。定期浇花、开窗通风,遇急事及时查看……每一把钥匙都是沉甸甸的信任。

  党员感召带动之下,居民不再观望。

  社区党委通过组织小区居民会议,集小资办大事,更换了小区内19个照明灯,在主要路口重新安装了监控,用自筹的2万多元建成电动车充电棚。挖掘能人,小区建起了“能人库”——退休物业经理指导绿化、热心电工义务检修、园艺达人认领绿地,居民才智竞相迸发。

  党员带头,能人接力,社区志愿服务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河。

  庐阳区杏林街道上城社区组建“红色纽带”“庐小志”服务队,常态化开展义诊义剪、帮扶独居老人。蜀山区西园街道汉嘉社区在小区培育特色服务队,参与环境整治、设施维护,让“陌邻”变“睦邻”。

  包河区常青街道多个小区成立“银龄互助团”,低龄老人结对帮扶高龄老人。瑶海区恒通社区“窗帘之约”关爱独居老人做法蔚然成风。

  全市建立志愿服务协调机制,依托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广泛开展“邻里守望”“群防群治”活动。今年上半年,已组建45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发动志愿者36.8万人次,常态化参与小区管理志愿服务。

  党员先锋点燃的信任星火,成为温暖城市角落的善治之光。

  赋能——

  组织强基,铸造治理主心骨

  个体的热情可贵却很有限。如何将星火传递?建强自治组织是关键。

  “金额有限,关怀无限,祝愿孩子们前程似锦。”8月8日,巢湖市豪盛百合丽城小区,业委会主任将承载着祝福的“心意红包”,送到9名“金榜题名”的学子手中。令人感到暖心的是,学子们回报小区,假期主动做起志愿服务。

  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曾经管理混乱的“问题小区”,如今成了物业费收缴率100%、年年有结余的“模范小区”。蜕变,源自社区党委的精准发力。

  强组织。通过小区党支部提名、居民推荐,选拔公心强、乐奉献的党员业主进入治理核心。业委会委员中党员占比71%,社区“两委”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同时,推选20位热心能干的楼栋长。

  重协商。建立“洗耳恭听”议事机制,大到停车规划、收益使用,小到节日礼品、设施样式,都经充分讨论、民主决策。

  巧开源。规划释放160个停车位,引入充电桩、快递柜等便民服务项目,公共收益实现可持续增长。

  享红利。公共收益精准回馈居民,儿童节为孩子们发放文具,年终对困难家庭开展慰问,加装晾衣架50组,修建80米长的便民小道,建立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信任闭环。

  健全自管组织,推动规范管理,正在合肥的街巷深处不断推广、复制、升级。

  庐阳区海棠街道清华社区党委通过“扫楼”摸排、积极动员,成功在富源小区等多个小区选配以党员为骨干的强有力业委会,并帮助建立健全业主委员会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定期公示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实现了从“物业缺位、投诉不断”到“居民当家、平稳运行”的转变。

  包河区芜湖路街道党工委面对兜底管理48个老旧小区的巨大压力,强化社区、小区(片区)党组织引领作用,加大业委会、物管委组建力度,分类施策,推动21个小区选聘物业,协调5个“单位小区”回归原单位管理,引导21个独栋楼宇成立居民自治委员会,基本实现从街道兜底向市场化或自管的平稳过渡,年节约财政经费600余万元。

  在合肥市,党组织引领下的自治组织建设与规范运行已成体系。按照“一小区一党组织”原则,实现党组织对小区全覆盖。

  据统计,合肥全市共组建业委会(物管委)2800余个,2600余名小区党组织成员担任业委会(物管委)成员,实现组织根基牢固。深化完善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党群议事协商机制。打造市域品牌“合众共计”,形成“四事分流五步协商”机制,搭建“周末议事厅”“村事民定”等各类协商平台近2000个,“有事好商量”蔚然成风。

  依托全市2600余个党群服务中心(站)、165个小区居民活动中心,社区党组织为居民协商自治提供坚实阵地。同步打造线上人民建议征集平台,围绕治理热点主动问需、问计于民,拓宽参与渠道。

  固本——

  机制创新,阳光运行求长效

  如何确保小区管理常态长效?制度创新是关键保障。

  合肥高新区上铁银欣花园小区基础设施设备老化,服务质量达不到业主预期,物业费收取困难,矛盾逐渐激化,物业公司一年内先后换了3任物业经理。

  2023年9月,在高新区银杏社区党总支指导下,经业主大会同意,该小区成为合肥市首个导入信托制物业管理模式的商住小区。

  在此模式下,业主是委托人,物业是受托人,物业费和公共收益,直接存入全体业主共管的“透明钱袋”,物业按约提取酬金,服务达标才能拿到,收益剩余部分全部用于小区服务。

  社区党总支指导成立红色物管委,9名楼栋代表按月召开党群议事会。“绿化养护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电梯维修费能不能再压缩?”在小区党群服务中心,物业经理李永川逐项解释服务计划和预算,支出明细实时投射大屏,接受业主“检阅”。

  “现在物业是执行者,业主是决策者和监督者,每笔账目公开透明,大家心里踏实。” 业主王大姐说,小区物业费、停车费和广告费等小区收入属于全体业主共有基金,物管委与居民共编预算;设置查询和支取“双密码”账户,业主可查每一笔收支。

  阳光运行也催生高效治理。曾困扰居民多年的消防管网漏水问题,经居民集思广益,维修方案从9万元优化至2.6万元,月省水费4000余元。物业费收缴率从70%跃升至97%,居民通过“随手拍”报修,物业响应“秒回”。小区还由居民提议、设计并参与建设了共享充电桩、“宠物公厕”等便民设施。

  目前,高新区已有8个小区完成信托制模式移植,23个正在推进,预计年底覆盖全区三分之一社区。

  为固化基层智慧,破解“能人依赖”“水平参差”等隐忧,今年5月,合肥市出台住宅小区业主自行管理实施导则,清晰界定“业主自管”范围,并创新性提供志愿互助式、直接聘用式、职业经理人式、专业分包式等多元化自管模式选择,适配不同小区。同时强调党建引领与部门协同,明确业委会权责与公共资金透明管理要求,配套考核激励与财政支持机制,为业主依法、有序、有效开展自管,提供了操作性强的“合肥方案”。

  拓圈——

  区域联动,共筑善治生态圈

  内生动力激活后,能级跃升需借势聚力。合肥的探索并未止步于小区院墙之内。

  蜀山区明珠创世纪花园小区的东北门原是“边角地”,经“党群服务驿站”议事,社区党委牵头,联合共建单位认领改建微花园,引入社会资源,变身休闲空间。

  新站高新区七里塘社区则将闲置车库改造为9间便民店铺,免费提供给手艺人经营,既盘活资源,又让居民享受“家门口”的实惠与便利。

  瑶海区城东街道柳荫塘社区在幸福家园小区南侧,利用社区集体土地建成了800平方米的停车场。包河区包公街道宁国新村社区协调相邻小区,在垃圾清运、专业维修人员等方面对兴丰苑小区实行共享。

  引导驻区单位向自管小区开放内部停车场错时共享,协调推动辖区医院、律所定期进自管小区开展义诊和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在街道、社区党委协调推动下,资源共享、服务联动、发展共促的党建联建方式正在不断丰富,不仅拓展了自管小区的治理半径与服务能级,也让驻区单位在深度参与中践行社会责任,共同构筑更有温度、更具韧性的区域治理“生态圈”。

  “在新建及条件成熟小区,专业化、市场化服务仍是主流方向。规范发展自治共管,不是低水平兜底,是对多元化治理模式的丰富,而非对市场化物业的替代。”合肥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解释,对于那些被市场“选择性忽略”的“老旧小”小区而言,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共管,有效唤醒了居民担当主角、“家园自己管”的主体意识,引导居民共建共治共享,有力弥补了治理断层。

  当“钥匙管家”手中的钥匙串叮当作响,当“窗帘之约”的晨光再次亮起,这些扎根于街巷阡陌的微治理实践,正汇聚成推动城市从“规模扩张”迈向“品质成长”的坚实力量。淬炼于合肥基层实践的善治密码,不仅助力解开特定小区的管理死结,也为破解超大城市治理中的“老旧小”难题,提供可资借鉴的“合肥实践”。(通讯员 赵姝姝 汤帆 记者 黄永礼)(本栏图片由合肥市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纠错】 【责任编辑:吴万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