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位于淮南市凤台县的安徽坤泰车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灯火通明,生产经理易石洋与同事正检查下线产品性能指标。其身后,组装生产线运转不停,机械臂精准投放,79秒就能下线一个混合动力变速箱。
“今年2月,FL1和FL3两款新机型首台下线并量产,近日接到海外大订单,时间紧任务重,一定要尽全力完成。”易石洋表示。
放眼全市,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淮南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园、田家庵经济开发区等地,多家从长三角地区引进的企业生产正酣。企业、产业、业态集聚发展,淮南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成效显著。作为老工业城市,淮南以“主动靠、精准接、全力融”的姿态,全方位加强与沪苏浙城市合作,在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中走出“转型突围”之路。
产业兴城,园区共建孕澎湃发展动能
位于淮南高新区的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西接智慧谷、新型显示产业园等园区,东邻安徽理工大学校门,如明珠般熠熠生辉。
自2021年12月上海闵行区与淮南市结对合作以来,项目招引成果丰硕:2022年以来,全市签约上海地区项目130个、总投资710亿元;开工61个、总投资227亿元;竣工投产42个、总投资196.8亿元。2024年,全市新投产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超150个,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6%、位居全省第二。
这得益于淮南主动作为与企业积极入驻,其背后是淮南“三板斧”:优化营商环境。去年4月,安徽中腾智能装备科技公司项目负责人陈善于一个工作日内便在寿县新桥政务服务中心办完施工许可证,实现“最多跑一次”。
近年来,淮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引进众多大项目、好项目。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引进安徽德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等项目;新能源产业,打造零碳产业园,推动中环低碳与南京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等;新材料产业,推动煤系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引进人良生物年产10万吨聚葡萄糖等项目;绿色食品产业,引进上海意衡食品生产基地等项目,建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1家,实现沪苏浙地区销售额31.3亿元。
发展惠民,资源共享绘民生幸福答卷
今年4月,武王墩一号墓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时间“武王墩”声名大噪,“淮南游”持续成热潮。
淮南市借此东风,推动文旅融合与全域旅游发展,将文化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打造。6月,闵行·淮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举办;6月15日,“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在上海开幕;8月13日,“楚风沪韵 文化寻根”寿县文旅推介会在闵行博物馆举行。此外,借助《六姊妹》热播,淮南举办旅游推介会,开辟精品线路,开通旅游专列,打造长三角旅游目的地成为淮南融入长三角的关键一环。
文旅先行,民生为重。近年来,淮南市嫁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描绘民生幸福答卷。“现在真是方便了,我丈夫一直患有慢性病,以往都要坐高铁去上海,现在家门口就有上海的名医坐诊,省钱又省心。”6月30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淮南医院开诊,患者家属王秀莲说道。专家表示,沪淮医疗合作旨在将三甲医院技术带到基层,培养本地中医人才。近年来,淮南与上海多所高校合作,柔性引进上海名医,多家上海医院专家定期到淮南义诊,沪苏浙专家来淮坐诊、接诊、手术频次可观。
在就业领域,4月30日,闵淮劳务协作淮南专场招聘会举行,近百家长三角重点企业参会,提供超3000个优质岗位。淮南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称,闵淮两地人社部门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指引,加强就业创业、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互融,结对帮扶激活治理新思维
7月14日,结束闵行区跟班实训的淮南市市场监管局干部王保伟,在单位心得汇报会上分享道:“闵行区药械领域从许可到执法,紧跟前沿科技,服务创新、产品与企业理念先进。”此次赴闵行交流的9名干部带回了新经验、新气象。
选派干部跟班实训是淮南融入长三角、更新观念之举。目前,已选派105名干部到长三角跟班,2名县级干部在奉贤区挂职,干部交流为发展添活力。
人才是发展支撑与交流桥梁。淮南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出台人才强市20条等政策,规范与长三角城市人才合作;在上海设立人才工作站,交流经验、承接资源。
区域合作上,淮南与闵行区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通过党政代表团互访,推动24家单位签订合作帮扶协议,深化园区、项目、民生等领域合作。
各县区积极跟进,寿县与常州武进区、凤台县与扬州仪征市等多地“一对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多元发展路径。各部门也主动对接:市公管局与常州开展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市产发集团与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合作推进科创项目;市教体局与江苏溧阳开展名师交流。
人才奔涌聚活力,合作深化破藩篱。一个个协议签订,融入的程度更深;一项项活动开展,合作的范围更广;“朋友圈”越扩越大,在融入“一体化”道路上奋力奔跑的淮南,动能澎湃!(尚家起 张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