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在第二个“马鞍山长江保护日”来临之际,马鞍山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长江保护日”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该市长江保护修复工作进展与成效。马鞍山以一场“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交出了长江大保护的高分答卷。
一段岸线之变
万里长江奔涌至马鞍山,留下一段79公里的翡翠岸线。
2019年,马鞍山市以薛家洼为突破点,启动长江东岸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拆除非法码头、修复岸堤、植被复绿、清理固废等一系列整治工程在这里展开。通过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薛家洼生态园成为全国首个由工业岸线转型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2020年起,马鞍山市一体推动长江两岸79公里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深入实施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提升工程,聚焦打造“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先行示范区,完成933个长江干流和1836个长江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累计清理长江岸边和陆地固体废物100余万吨,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长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这份答卷,写在长江奔腾的碧波里,也铺展在沿岸连片的生态绿廊上。俯瞰东岸,芦苇江湾、滨江文化公园、采石矶景区等一批沿江生态景区“串珠成链”;聚焦西岸,“和州之心”凌云逐浪,浮沙圩湿地紫海翻涌……数年间,一个个沿江新景跃然而出,串起市民“宜业、宜居、宜游”的幸福生活。
一份生态之礼
人民以久久为功守护长江,长江以澄澈碧波馈赠人民,这是一场双向的奔赴。
近年来,马鞍山市把长江大保护融入城市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建成了全省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实现省级及以上生态文明示范县(区)全覆盖,生态环境治理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做法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从“碧水东流”的美好愿景到“美丽马鞍山”的全域蜕变,治理成果在一项项生态指标中得到兑现——全市大气主要指标PM2.5平均浓度连续4年达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国控断面达标率、优良率,省控断面达标率、优良率,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乡镇级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连续2年实现6个100%,全市三县三区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土壤环境质量居全省第一方阵。2022年,马鞍山市成功跻身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2025年,马鞍山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成功获得中央财政支持。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本底,长江马鞍山段重现万物并育的蓬勃生机。以长江主要干支流水生生物为主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显示,长江马鞍山段主要干支流栖息环境总体稳定,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东方白鹳、红隼、白琵鹭等多种珍稀保护动物频现,长江干流马鞍山段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水生生物栖息地人类活动影响指数均位居全省前列,水生态评估得分位于沿江五市第一。
一场文明之约
8月19日,在“马鞍山长江保护日”这一天,第三届长江文化论坛(安徽)同时启幕。
从生态治理到文化传承,近年来,马鞍山市把长江的“颜值”转化为城市的“气质”,让城市发展与长江文脉同频共振,成功举办首个“马鞍山长江保护日”主题宣传活动,圆满举行两届长江文化论坛,加快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马鞍山段)建设,整座城市正在成为保护展示和传承弘扬长江文明的重要窗口。
长江的故事登上舞台、走向课堂、面向大众,以多元形式在城市的每一处角落上演——黄梅戏《碧水东流》以薛家洼渔民“三姑娘”的变化、成长为主线,再现该市渔民“退捕上岸”的动人故事;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的儿童剧《小江豚归来》文艺展演,受众累计超10万人次;组织“江上课堂”研学活动,举办“我的长江范儿”长江文化短视频作品征集大赛、开展“长江保护日”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活动……
今年,为持续营造全民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浓厚氛围,马鞍山市还将举办“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学术交流会、“共话长江大保护”企业家座谈会、“马鞍山环保世纪行”、“守护长江生态·共护江豚家园”江上游船等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以理论方向为引领、全民行动参与、文化浸润传播,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方位展现马鞍山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成果和创新探索,讲好马鞍山长江文化故事。
滚滚长江东流去,锦绣山河无限好。在这场保护长江的接力中,马鞍山一直在路上。(黄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