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8月19日电(周雨濛)8月19日,第三届长江文化论坛(安徽)在马鞍山市举办。本届论坛以“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为主题,以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推动宣文艺旅深度融合发展为切入点,聚焦“文化公园与城市未来”,探讨如何让绵延千年的长江文脉,成为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第三届长江文化论坛(安徽)现场。
开幕式上,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表示,马鞍山着力夯实长江文化生态根基,让“好生态”成为“金名片”, 持续推进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廊道建设,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马鞍山长江保护日”,与南京、镇江开展跨省协同立法,出台《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长江马鞍山段被评为国家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功入选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的10个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是安徽省及长三角唯一入选案例。
近年来,安徽省深挖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及黄梅戏文化内涵及时代价值,特别是在深度挖掘长江文化底蕴、丰富文旅产品业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邵海卫在开幕式成果发布中介绍,安徽省以项目为王,建立并定期更新安徽段重点项目库,目前在库项目506个。同时,省有关部门审核通过66个专项债项目,累计发行专项债10.37亿元,用于支持长江安徽段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等建设。马鞍山市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其考古成果和历史价值得到系统性展示;芜湖市105亿元打造“老船厂1900”,老厂房化身美学馆,旧码头跃升艺术策展中心;铜陵市利用老旧住房遗址改造成“铜官山1978文创园”,让废弃矿区变身“科学课堂”;池州市推进华龙洞遗址公园建设,提炼“华龙洞人”重大文化标识;安庆市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修缮45处古建、10余条街巷。此外,合肥市矾花源文旅综合体、宣城市仁里村传统村落示范建设,滁州市明文化旅游区保护展示综合提升,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片区保护提升等项目正在推进建设中。这些重点标识项目的建设,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成了可触摸的风景,让长江文化变得可见、可感、可亲。
论坛期间,长江安徽段城市文化文创产品展示。
在随后的主论坛专题报告中,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结合文化公园建设五大工程之一的“文旅融合工程”,就打造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等进行了深入阐述,更加明晰了“十五五”旅游业新形势、新主线与新任务,也为安徽省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在主题发言环节,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文化促进会理论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傅才武,从打造文化新标识的角度,为大家带来题为《长江母亲河的文化原型及其表征》的主旨演讲; 重庆智库暨长江国家战略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王佳宁,从培育发展新业态的角度,为大家带来题为《长江叙事:安徽的视角和愿景》的主旨演讲; 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曹劲松,从营造生活新场景的角度,为大家带来题为《长江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与时代进路》的主旨演讲。
论坛期间,长江安徽段城市文化文创产品展示。
此次活动,除主论坛外还举行了三场平行论坛,分别就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暨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宁马文旅发展一体化、共建共享长江文化进行交流探讨。论坛期间,开设长江安徽段9市文化文创产品展示,并特邀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带来文创展示。
本次论坛由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并得到了长江文化促进会、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重庆智库暨长江国家战略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吸引了诸多省内外长江流域城市的专家学者、嘉宾代表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