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碧水青山绘就满城新景-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8/21 15:51:29
来源:马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马鞍山:碧水青山绘就满城新景

字体:

  绿意,在城市里荡漾;碧水,在山林间流淌。如今的马鞍山,江山如画。

  五年来,马鞍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硕果累累: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建成了全省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生态环境治理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获得首批中央财政支持……

  五年间,良好的生态环境早已成为马鞍山市民可感可触的民生福祉。

  治污降碳 守护蓝天净土

  “我们通过对原料厂进行环保智能化改造,建成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机械化封闭料棚,实现堆取料人力节约80%以上,综合能耗降低10%,场地利用率提升10%至20%。”日前,在马钢特钢厂区1号C型棚,马钢有限运输部副部长程从山介绍道。

  从“封闭”原料棚到厂区“蝶变”景区,马钢这场绿色升级只是马鞍山向蓝天突围的缩影。五年来,马鞍山市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持续开展大气质量进位提升行动,制定大气环境质量稳定达标提升、国三柴油货车限行、重污染天气应对等多个专项方案,持续强化工业源、移动源、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源管控,空气环境质量稳步改善。2024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33.2微克每立方米,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1,较2020年下降7.5%,连续4年达国家二级标准。

  随着绿色低碳的“无废”理念融入城市方方面面,马鞍山以无废细胞建设、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和传统行业绿色转型为抓手,“无废城市”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一组数据见证着马鞍山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真质实效——全市三县三区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全市一般工业固废利用率达94%,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累计建设11类208个“无废细胞”,建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61家,11家矿山纳入省级以上绿色矿山名录,6家涉重金属企业完成减排工程。

  碧水青山 绘就满城新景

  五年间,马鞍山市始终把长江大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实施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提升工程,一体推进治污、治岸、治渔。933个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全部销号,累计100余万吨长江岸边和陆地固体废物被清理转运,长江干流乌江(左岸)断面总磷因子扭转2021年至2023年持续恶化趋势,长江干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退渔还湿后,昔日围网密布的水面变身“水下森林”,鱼类资源密度增长2倍。马鞍山还与南京、镇江协同立法保护江豚,开创全国单一物种跨区域协同保护先河。

  马鞍山市通过构建水质“预警、通报、响应、整改”闭环机制,实施国省控断面“一断一策”,国省控断面水质指数较2021年改善8.97%。2023年以来,全市10个国控断面和11个省控断面的达标率、优良率均保持100%。

  马鞍山市通过制定野生动植物保护专家咨询评估制度,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专家库,进一步提升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在全市田间地头、山林、果园开展“清风行动”“春季候鸟保护专项行动”等,对鸟类等野生动物的跨部门、多频次、常态化、全覆盖的守护已成为一种常态。

  点绿成金 共享生态福利

  作为水阳江下游入长江的主要支流,当涂县姑溪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对保障长三角地区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起,马鞍山市通过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的方式,采取河道清淤整治、岸坡绿化、农田综合整治、湿地和植被修复等措施,对姑溪河流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实现了“一江清水入长江,百里生态惠两岸”的美丽蜕变。

  近年来,马鞍山市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创新市场化矿山修复新模式,积极探索了绿水青山“好颜值”向金山银山“好价值”转变的马鞍山路径。印发《马鞍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谋划9项市级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省级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扎实推进矿山修复,先后实施了和县孙堡后山石料厂、市经开区原常兴采石场、团旗山矿区等17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治理面积214公顷。

  通过探索矿山生态修复多元化投资机制,马鞍山把废弃矿山由“生态包袱”变为“绿色资产”,实现了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民生改善的多赢。向山地区矿坑通过削坡整形、土壤改良、植被复绿,建成“地质文化公园”,30米高边坡栽下10万株耐旱灌木,让百年矿山“伤疤”变身“城市绿心”,每年吸收二氧化碳504.95吨;当涂县大青山将矿坑修复纳入安徽大青山野生动物世界整体规划,削坡、加固、蓄水,建成130亩“花山瑶池”矿坑公园,年客流百万人次,直接带动就业岗位600余个。越来越多的绿色在山林大地蔓延,城市含绿量和含金量实现双增长。(黄筱敏)

【纠错】 【责任编辑:钟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