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夏时节,庐江县冶父山镇明圣村的3000多亩桃园里,金黄的果实压弯枝头,甜香漫过整片山坡。
“家人们,看这黄桃肉,蜜甜!刚从果园摘下来的……”沙哑的嗓音裹着笑意传出来,举着手机直播的是村书记刘小红,乡亲们常笑着喊她“黄桃书记”。这场直播结束时,她兜里的胖大海含片已化得只剩糖纸——这是村里今年的第30场直播,屏幕上的订单量,正跟着枝头的果子一起,往乡亲们的账本上添数。
荒坡种桃
“以前,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山上树只能砍了当柴烧。”刘小红介绍,转机出现在2011年。并村后闲置的50亩老村部土地刚复垦,从上海奉贤返乡的一对夫妇——村民都熟络地叫他们“二宝夫妇”——抱着一捆桃苗站在荒坡上,俩人深一脚浅一脚在碎砖杂草里种下了第一片桃林。两年之后,刘小红下组走访时,被一股清甜的香气吸引到了地头。她咬了一口黄桃,高兴地说:“这果子能让村子富裕起来!”
他们的账算得细:不光是劝村民自己种桃,更鼓励把零散地块让给种植大户集中经营:“一亩山地年租金200块。要是愿意,你还能在果园打零工,一年下来比种稻子多挣好几千,稳赚不赔!”
十几年间,明圣村硬是把零散的地块连成了片。这份“硬啃”的底气,其实是政策托底——当时庐江县“510”产业提升工程正好送来“及时雨”,对种植黄桃超30亩且通过验收的种植户,每亩给2000元补助。
有了政策给种植户“托底”,村民们心里的顾虑也消了:有的守着地块当“散户老板”,有的把荒地流转给大户成连片基地,要么自己种桃,要么在果园务工,日子慢慢有了新奔头。
抱团闯路
2025年,随着黄桃种植面积越扩越大,明圣村由党支部牵头,组建冶父黄桃专业合作社,实打实推起“四个统一”: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冶父”品牌、统一分级收购、统一采购农资,从种植端到销售端实现全链条标准化。
黄桃种到3000多亩,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单靠老渠道渐渐“吃不下”了。今年7月,村里试着直播带货,起初屏幕上只有五六十人在线,大家犯了愁。“单村力气薄,联起手来干!”很快,冶父山镇13个村(社区)的书记组成“联建共建”,携手打造“冶父黄桃书记助农直播”。有人带粉丝,有人讲农技,有人帮邻村吆喝蜜梨、葡萄,直播间的热闹劲儿一下子上来了。
截至目前,明圣村这季黄桃已销售150万斤,近四成靠线上渠道。
甜浸日子
黄桃的甜,早浸进了村民的日子里。村民张光云和妻子全年在果园忙活,修剪、疏果、采摘样样参与,一年能挣3万元。“以前家里就俩劳力,靠着低保过日子;现在守着果园的稳定收入,心里踏实。”张光云笑着说。
如今的明圣村,正以“订单产业”为突破口,构建“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旧村部改造成了集存储、冷藏为一体的黄桃保鲜库,“二宝驿站”民宿凭桃园风光引客无数。“冶父黄桃协会”66个成员共享销售渠道。刘小红算着长远账:“我们正计划打造冶父黄桃现代产业园,一产稳品质,二产搞加工,三产做旅游,附加值提上去,村民腰包还能更鼓!”
从一棵桃苗到一条产业链,明圣村的“甜蜜事业”,正是江淮大地上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黄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