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至17日,凌家滩玉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含山县召开,1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凌家滩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论坛由中国文物学会及故宫学研究院主办,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鞍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含山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中国文物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陆琼,故宫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子林,安徽省文旅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胡敏,马鞍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永红,马鞍山市政府副市长阚青鹤,马鞍山市文旅局局长何俊,含山县委书记钱俊,含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思嘉出席开幕式。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故宫博物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长徐琳主持论坛开幕式。
马鞍山市政府副市长阚青鹤在致辞中说,要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擦亮凌家滩这张世界级名片,讲好凌家滩玉文化故事,推动文创项目提档升级。安徽省文旅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胡敏在讲话中指出,此次研讨会聚焦凌家滩玉文化,汇聚顶尖学者深入探讨,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凌家滩的文明密码将被更精准的破译。
故宫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子林指出,玉器作为中华文明最具辨识度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凌家滩作为新石器晚期重要的文化遗址,发掘出的玉器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中国文物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陆琼在讲话中表示,凌家滩遗址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先后经历16次考古发掘,中国文物学会愿与各方携手合作,为加强凌家滩遗址保护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代表实地参观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墓葬区、考古工地、红烧土展示区等,观摩了凌家滩遗址出土玉器。
8月16日至17日,会议研讨正式开始。
第一场会议研讨由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主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张敬国强调凌家滩与红山、良渚并称“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出土文物为研究中国古代玉器艺术提供重要参考。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则强调凌家滩与崧泽社会的联系,认为凌家滩拥有较为纯粹的祭祀礼仪功能,体现了崧泽社会强大的统一规划布局和组织管理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朱乃诚强调凌家滩玉器是认识凌家滩古国的重要依据,凌家滩文化是我国进入古国发展阶段的先导,凌家滩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先声。
第二场会议研讨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秦小丽主持。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刘斌认为凌家滩遗址具有自身文化特色,但都在大崧泽的文化共同体之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认为出土的玉鹰和刻纹玉版共同构筑了凌家滩文化的宇宙观。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胜前认为凌家滩文化和红山文化的互动交流主要是大众交往,而非上层贵族远距离交流。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郭明认为凌家滩与洪山两大玉文化存在深度交流。
第三场会议研讨由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段勇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吴卫红指出凌家滩玉器“废料”也蕴藏着文化内涵,对考古研究意义重大。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研究馆员罗涵表示通过检测发现凌家滩出土玉器加工技艺远超同时期其他器物,其原始工具和工艺存在较为精确的尺度控制。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王荣分享公元前二千纪红玉髓/玛瑙珠饰的分布和形制工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教授杨明星对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出土绿松石矿源进行分析探讨。
第四场会议研讨由原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主持,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分析检测部主任王云鹏就“玉之符彩”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田名利强调凌家滩文化对良渚文化影响深远,充当了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间的媒介,间接推动良渚文化向更新、更高、更复杂的社会迈进。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谈晟广从凌家滩出土玉版论证其可能是玉圭、玉琮的起源。
论坛闭幕式由含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亚丽主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教授赵朝洪作总结发言,他表示为期两天的凌家滩玉文化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与会专家围绕中华玉文化开展交流研讨,各类学术观点竞相争鸣,成果丰硕。含山县政府县长刘志远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扎实做好凌家滩遗址保护利用与传承,深化玉文化研究水平,让凌家滩这张世界级“金名片”更加璀璨夺目。(马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