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位于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汤家庄村的茶机大院,尽管早已不在茶季,空气中仍弥漫着一丝清冽干燥的茶香。厂房内,杀青机、揉捻机、提香机等设备静静伫立,机身上还残留着茶季繁忙时沾上的零星茶末。
“这个茶机大院在2022年时就开始建设,除了各种茶机器,还配备了保鲜冷藏库。”汤家庄村党总支书记焦贵宝介绍,茶机大院建成后,有效提高了茶农收入,为茶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今年茶季,汤家庄村的茶机大院以高于市场均价10%至20%的价格收购茶鲜叶,依托自动化车间统一加工,通过对接企业及经销商统一销售,收购本村茶农鲜叶超2.5万公斤,带动近120户农户,户均增收超3000元。
像汤家庄村这样的茶机大院并不是个例。作为我省重要的茶叶产区,目前,黄山区已经建设茶机大院11个,大多分布于茶叶种植集中、产业基础较好的乡镇。
茶机大院背后,是黄山区精心构建的产业新生态。近年来,黄山区根据区域内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农分布等情况,大力实施村集体产权属性的茶机大院项目建设,通过为重要产茶乡村配备鲜叶自动化生产线、茶园管理农机设备,不断提升茶事服务体系能力建设,助力茶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
一片曾被忽视的茶叶,在茶机大院实现了“再生”。茶机大院通过规模收购及加工夏鲜叶,有效拓宽了茶农的收入来源。在太平湖镇二都村,曾经被白白浪费的夏鲜叶在茶机大院的助力下,生产起“太平魁红”红茶,由于价格适中,深受消费者欢迎。
在乌石镇桃源村,该村的茶机大院已成为与黄山毛峰集团合作的生产加工基地,并升级改造绿茶及红茶加工生产线。“以前的生产线只能单线间歇生产,现在实现双线连续作业,日加工鲜叶能力达1万公斤。”桃源村党总支书记张仁兵表示,茶机大院通过全流程规范化生产,不仅保证了茶叶品质和卫生安全,而且标准化工艺能锁定茶叶内含物质比例,适配工业拼配需求,确保批次品质一致性,满足市场的需求。
目前,黄山区建设的11个茶机大院配套了清洁化标准化连续化生产线及保鲜冷冻库,实现日加工鲜叶超10万公斤的产能。“这不仅可为全区的工业茶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满足当地新中式茶品企业的大宗采购需求,还可以为招引工业茶企业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黄山区茶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陈远志说。
记者了解到,通过与强村公司、茶企、合作社等主体建立合作,茶机大院还建立了托管服务、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体系,提升了茶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带动村集体增收。
“今年,黄山区的茶机大院共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陈远志告诉记者,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后,部分收益还被用于乡村道路建设、茶山灌溉等惠民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茶机大院还在社会化服务过程中,对防返贫监测户等低收入群众视情减收或免收服务费。在安排务工时,茶机大院也会优先考虑低收入群众,带动当地群众收入增加。
乌石镇桃源村的茶机大院优先收购低收入群众的茶鲜叶,今年累计收购当地茶鲜叶20.5万公斤,为茶农带来140万元的收入;三口镇白果树村的茶机大院以保底价收购农户优质茶鲜叶,引导茶农参与高品质茶叶种产销链条;龙门乡轮渡村的茶机大院去年盘活120余亩抛荒茶园,让无劳动力家庭每年有固定租金收入……
茶机大院已成为推动当地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正静候下一个茶季的轰鸣。它承载的不仅是茶叶的蝶变,更是一个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共赢”的深刻转型。
“目前,各村的茶机大院还存在发展不够均衡、茶机设备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仍需不断完善、持续优化,促进黄山区茶产业的协同发展。”黄山区副区长苏俊颖表示,下一步,黄山区将积极推动茶园宜机化改造,提高茶叶产量及生产效率,支持茶机大院实施生产线优化,全面提高茶事综合服务能力及社会化服务水平,逐步实现构建茶机大院辐射带动区域内茶园统一管理的利益联结体。同时,深化院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新中式茶品生产企业和茶机大院的双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记者 许昊杰 通讯员 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