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合肥8月27日电(刘姗)8月26日,“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2025鄂豫皖主流网络媒体行活动走进大别山深麓的安徽省潜山市槎水镇,感受老区产业发展“加速度”,乡村振兴“新活力”。
来到槎水镇中畈村,古田家庭农场负责人杨培国正忙着把一盘盘培育好的“蚕宝宝”上簇养殖,等待结成蚕茧。“这是今年在村里的养蚕基地代培育的第四批次蚕苗,养殖十几天结成蚕茧后,基地再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
槎水镇中畈村蚕桑产业园养蚕工厂。新华社客户端发(刘姗 摄)
中畈村现有桑园面积约2000亩,打造了集全龄饲料养殖区、传统养殖区、桑叶种植区、果桑采摘区、蚕桑文化展示区、教育研学区、蚕桑产品加工区等于一体的蚕桑产业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蚕桑产业链,获评全国一村一品(蚕桑)示范村。2024年初投产的全龄饲料养蚕工厂,智能控制系统精准调控着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实现了从传统养蚕到规模养蚕、再到科技养殖的蝶变。
为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畈村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推行“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成立潜山市天柱一品蚕桑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蚕桑产业园的日常运营;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与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省蚕桑协会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不断延长蚕桑产业链。
“我们基本形成了春有桑芽菜、夏有桑葚果、秋有桑叶茶、冬有桑枝木耳的蚕桑产业布局,进一步提高了产业附加值。”中畈村党支部书记杨红旗介绍,2024年,中畈村蚕桑产业产值约1300万元,创收约460万元,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富民产业。
槎水镇乐明村茶园。新华社客户端发(刘姗 摄)
在不远处的槎水镇乐明村,由安徽天方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500亩生态茶园在绿水青山间层层向上延伸。
“茶园采用茶草共生生态模式,茶园内自然生长的杂草一年仅需清理两次,无需施肥、不用除草剂,依靠生态循环维持茶园活力。”该茶园负责人李立新介绍道。天方茶业新建年产10吨优质茶叶加工项目,改建天柱剑毫、天柱银曲、天柱红等手工制作车间,形成“春绿”“夏红”“秋黑”等多种类茶生产模式,未来计划将茶园打造成为集优质生态茶生产加工、茶旅研学、康养休闲为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园区。
近年来,潜山市按照“山茶畈瓜”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瓜蒌、茶叶、蚕桑、油茶等特色产业。作为中国瓜蒌之乡,累计种植瓜蒌面积达6万亩,亩均产值超万元,初步形成瓜蒌产业集群;共有茶园13.22万亩,年产干茶3560吨,茶叶一产产值7.5亿元,总产值18.65亿元,是全国重点产茶百强县、安徽茶产业十强县;油茶种植面积17万亩,油茶籽年产量2750吨,茶油年产量690吨,是全国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蚕桑现有面积6.9万亩,年产鲜茧0.21万吨,总产值3.45亿元,是安徽省蚕桑主产县之一,构成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