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新四军老战士周屏: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9/05 10:22:48
来源:新华网

百岁新四军老战士周屏: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字体:

  上午的阳光,明晃晃洒在客厅里。

  在合肥市包河区广视花园一栋居民楼里,101岁的抗战老战士周屏老人坐在长沙发上,稀疏银发下,一道弹痕在光影中若隐若现。老人缓缓挪至朝南的阳台——这里能望见大片屋顶,在他心中,这与80多年前负伤倒下的那片土地紧紧相连。

  刻在生命里的“勋章”

  皖中,含山,麦苗刚没过脚踝。

  那时,周屏是个新四军小战士,负责后勤工作中的军需物资保障,战火纷飞中,每一位战士都随时待命,投入战斗。

  拂晓时分,周屏与三名侦察兵摸至村口侦察日伪军炮楼换岗时间。太阳初升,一架战机掠过,子弹如镰刀割入麦浪。他记得自己先听见“噗”一声闷响,然后才是疼,再然后才是身边的两位战友仰面倒下,血把麦苗压出一个窝。

  “我滚到后面,把战友的枪捡过来。”老人说到这儿,忽然停住,目光仿佛穿过时光,落在极远的地方,“枪,我背了三天,第四天晚上,我们端掉了那座炮楼。再后来,那支枪交给了下一批小同志。”老人抬手比划:“当年,子弹从这儿擦过去,掀掉一块头皮,我昏过去又醒过来,接着冲!”

  风从窗外吹过,老人头顶的弹痕隐约可见。这道疤,是岁月镌刻的勋章,无声诉说着烽火荣光。

  “打鬼子哪能属老鼠?”

  阳光一点点往上攀,打在宽敞的客厅。这位百岁老人,依旧中气十足。

  “我其实是属鼠,不属牛。”老人家的身子微微往右倾斜,把手举起来。他有点激动地讲着,像在拆一件易碎的旧物。

  1942年,18岁的周屏在填入党志愿书时,字迹虽不是那么工整,但一笔一划都透着血气与血性。登记员顺口问:“属相?”

  “属——牛!”他把最后一笔拖得老长,像给自己壮胆。其实,他清楚自己属鼠,生于1924 年。

  “为啥改口?”我们问道,老人面容平静:“打日本鬼子,哪能当缩头缩脑的小老鼠?牛,力气大,犄角硬,顶得翻鬼子!”

  一句话,改了一生档案。跟着新四军,抬担架、运军粮、做军需库的管理员、军需所负责人,肩膀磨出血,仍像老黄牛一样闷头往前。 战友们笑他:“属牛的,真犟!”

  “如果时光倒流,如果再选一次,您还会选择属牛吗?”我们问。

  “还是会的,”老人指了指胸前的纪念章,“只要党和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我随时再‘顶’上去。”

  月光下的战斗

  “枪是老套筒,子弹五发,打完就拼刺刀。”老人笑忆往昔。在家乡——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他和战友昼伏夜出打日军。“山里的草木最知道我们,白天它替我们站岗,夜里它替我们指路。”一次伏击,他们击毙日伪军,缴了一挺机枪。树影、月光、枪火,少年和战友们尝到胜利的甘甜。

  又一次战斗,轰!一发炸弹把农舍掀上了天,战友只剩一只布鞋。“半边身子被气浪掀进水塘,血把水塘染红。”老人的面容依旧平静,只是眼中泛起泪光,烽火岁月的生死瞬间,永远刻在记忆里。

  鸡蛋里的鱼水情

  周屏老人家记得,有一次激烈的战斗之后,自己病了。

  高烧像三伏天烈日,灼得人睁不开眼。担架抬不进羊肠小道,战友们把他托付给村口的一户乡亲,灶台简陋,却盛得下滚烫的情意。老大娘每天蹲在灶前,柴火噼啪,铁锅里翻煮着鸡蛋。她说:“鸡蛋养人,趁热吃。”于是,从霜降到小雪,他一天两顿,顿顿不落,吃了整整十六天。

  第十六天清晨,山梁上吹来北风,这位新四军年轻战士的烧退了。可当他端起那碗热腾腾的鸡蛋汤,喉咙却像被什么堵住,再也咽不下去。大娘叹口气:“娃娃,鸡蛋不欠你,你欠自己一个好身子。” “好好吃,养好伤好去战场打鬼子”。

  老乡的鸡蛋帮着新四军战士养好了病,从此以后,周屏却再也吃不下鸡蛋,对鸡蛋,他再没动过筷。战友们和家里人问他缘故,他笑笑:“不是鸡蛋不好,是那段情太重,一入口就想起山梁,想起老乡捧着鸡蛋的手,想起群众对咱新四军的信任。”

  原来,有一种味觉,记住的不是食物,而是山河;有一种恩情,报答的方式是终生不忘。

  歌声里的伉俪情

  烽火硝烟,云开雾散。

  抗战胜利后,周屏又跟随部队攻打过孟良崮,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就是在淮海战役中,头上留下弹痕。含山一解放,周屏就在县里当负责人,因为念过私塾有文化,又被组织选送到苏联留学。回国后,先后担任铜官山区、省冶金研究所、合钢、省冶金厅领导,为安徽冶金工业立下汗马功劳。

  当年,周屏经常受人之托反映情况,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从来没有见过他为家里人打个招呼,谋点好处。刚退休不久的二儿子告诉我们:“我父亲这一辈子,就是告诉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做事。弟弟在单位做财务工作,父亲隔三岔五跟他讲,一定要遵规守纪,一定要廉洁,财务上不能出一点问题”。

  老伴——著名黄梅戏导演胡连翠和他开玩笑,说他“老不进步”就算了,也不帮助孩子进步。周屏还真以实际行动帮助孩子们进步——隔三岔五谈心,开导三儿一女全身心工作,淡泊名利,是块普通的石头就不要把自己当成玉……离休后自觉给老伴当秘书,归纳资料,整理文字,自得其乐。

  十多年前,老伴在院子里散步时摔倒,颅内出血,长期住院神志不清。虽然腿脚不利索,老人家还坚持常到医院去看老伴,有时带束花,有时推轮椅,有时在病床旁唱老歌想唤醒老伴的记忆。年三十那天,唱了一首歌,歌词老长老长,孩子们都不曾听过。一问才知道,是老伴年轻时主演的歌剧主题曲。

  光从哪里来

  交流中我们得知,老人家其实本姓蔡,叫蔡子华,在家乡打日本鬼子的时候,怕牵连家族,化名周屏,后来生儿育女,孩子们都跟着姓了周。

  问及这位百岁老英雄有啥养生秘诀,老人指了指阳台地面:“一圈正好二十五步,我每天推轮椅走两百圈。五千步,不多不少。”

  手机镜头跟着轮椅转,地上仿佛横亘着一条无形的跑道。

  “年轻时行军,一天上百里。现在老了,腿脚不行,脑子还行。”老人说,“跑不动路,就跑脑子。”跑脑子的事,包括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不同版本,同样的明快。

  告别的时刻到了。问及想对年轻人说的话,老人家转着轮椅迎向阳光,弹痕被镀成亮线,如重新缝合的峡谷。

  老人家一字一顿:“今天讲党纪,我们当年叫‘铁的纪律’。铁的纪律不是绑住手脚,是让子弹打过来时,身边有人替你挡,你也敢替别人挡。记住这个,光就永远不会灭。”

  阳光穿透窗棂,百岁老人的身影在光影仿佛透着亮。80多年时光如旧战壕,这边是他,那边是年轻人,中间流淌着岁月长风,跳动着一颗永不褪色的初心。(徐梅芳 王琍琍)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东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