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山的路修通了,三轮车能直接开到地头,今年收成省心!”秋日里,金寨县白塔畈镇龚店村村民蒲道前望着山间新修的产业路,难掩喜悦地说道。数月前,他在“龚店商量”议事会上提出的“修路难题”,如今已变成惠及农户的民生实事。
在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龚店村,这样的“商量”场景已成常态。自白塔畈镇创新推出“龚店商量”议事机制以来,干部群众围坐一堂“唠家常、解难题”,不仅破解了一批民生痛点,更探索出一条基层善治新路径。截至目前,该机制已收集群众诉求18件、办结15件,摸排矛盾纠纷26件、化解24件,问题解决率均超85%。
“以前村民有诉求,要么跑村委会,要么等干部上门,有时还会因沟通不及时误事。”龚店村党支部书记说,过去面对林地权属、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诉求,村两委常陷入“被动应对”的困境。
为打破这一局面,“龚店商量”机制明确“定期议事、分类施策、闭环管理”三大核心。每月由网格包片村干、网格员牵头,以“议事会”“板凳会”形式,在村民家门口搭建协商平台。会上既传达涉农政策、惠民举措,也集中回应前期摸排的群众诉求。能当场解决的“马上办”,需协调推进的“定人定责”,暂未落实的“说明进度”,实现“上场问题不过夜,下场解决不拖延”。“现在政策听得懂,诉求有人管,我们也愿意主动参与村里事。”村民们的反馈,正是机制从“单向听”转向“双向议”的生动写照。
“龚店商量”的价值,不仅在于“解难题”,更在于“聚民心”。在机制推动下,乡村治理实现“两个转变”。一方面,源头治理更精准。通过网格员“前哨”摸排,及时捕捉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增量问题”,同步化解历史遗留的“存量矛盾”。如针对群众反映的板栗山、茶山缺乏产业道路问题,议事会快速商议,采取“群众出资+村级协调”模式推进建设,既降低了村级财政压力,又让村民成为项目“主人翁”,短短1个月便完成3条产业路修缮。另一方面,服务质效更高效。议事会同步融入政策宣传功能,防溺水、反电诈、人居环境整治等内容“随会宣讲”,让政策解读从文件上走进生活中。
今年以来,龚店村通过议事会推动村民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20余次,反电诈宣传覆盖率达100%,实现“治理”与“服务”的深度融合。(肖融)